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从实验室到华尔街,30岁的福泰制药与一个世纪的医药史(3)

2019-03-15 14:08:0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真实展示创业型企业内部矛盾

在钱鹏展看来,《十亿美元分子》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实录而非回忆录,留下大量珍贵的一手原始资料,呈现出来的创业史不管是内容、视角还是深度,明显都与一般的成功企业史不同。

长达三年时间里,沃思在福泰“卧底”,近距离观察科学家们科研和融资道路上的艰辛。“沃思的做法有点中国传统史学中‘不隐恶、不虚美’的意味,真实地记录了创业公司中发生的各种事情,特别是矛盾和决策。而在一般企业回忆录中,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基本都被隐去了。”

沃思特别生动地展现了美国学术界与工业界科学家之间的相互“鄙视”,以及在福泰,当博格试图把双方汇集在一起时必然导致的冲突。

矛盾在第一章就发生了。团队里有位哈佛大学化学生物先驱施瑞伯,既是科学顾问,也是福泰的潜在对手,因此博格不可能充分信任他。所以在某次会议上,当施瑞伯试探福泰“可以做什么”时,沃思捕捉到当时科学家们“面面相觑”,或者“盯着自己的鞋子”,博格也顾左右而言他的微妙场景,生动展现了斯文掩盖之下的内部矛盾。

福泰的很多决策过程,由于作者随时处于观察状态,发现其实也很随意、偶然。这与很多套路化写作的企业史中一讲到决策,就借此凸显某位创始人的胆魄、思维方式或权力完全不同。比如1989年4月,博格去纽约寻求投资前,召开了一次战略会议,同时也和一些科学顾问首次见面。当时开会地点就在公司临时餐厅,环境简直可说糟糕:工人用电钻四处打孔后,房间内的书籍、盒子、衣服上都沾满泥灰;屋顶的吊顶也被拆开了,里面露出还未拼接完成的管道……一切都很狼狈,所谓的“战略决策”也谈不上有多严谨。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