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年白人男性的“印度观”,通常以灾难性的偏见告终(4)

2019-03-01 16:54:4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当然,读者可以就此认为“所有上层和中产都一样”,甚至作者也多少是这样认为的。可是一个超级大城市的运转,是不可能仅仅通过某个“各个方面都一样”的消费精英阶层垄断来解释的。地产商与医疗器械经营者业务上和人际网络的区别是什么?他们如何参与到不同的商业活动中去?为什么对上层和中产来说性生活如此重要,每个受访者都要讲述一遍,而作者去贫民窟的时候却从不关心居民的性生活?

由于作者的家庭背景以及德里的区位,很多受访者是锡克教徒,但整本书读下来,没有一个字讲述什么是锡克教,锡克教的教义是什么,17世纪那个锡克教帝国又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带来了哪些文化遗产。作者看起来也不知道印度教其实不只是宗教,而是一个文化圈的概念。

插一句题外话。试图自下而上地发现印度各地有什么统一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认同,是认识印度的一个好方法。而但凡试图自上而下高屋建瓴地发现在印度“什么是主流”“有什么共同点”,通常将以灾难性的偏见告终。贯穿整个英印殖民史,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的最大的偏见,莫过于“印度人民的主流信仰”。

如果翻看百年之前殖民时期英国人的研究,会发现他们笃定地说罗摩被拜得最多,是主流。个中原因非常搞笑——1857年兵变之前,英国在泰米尔和恒河流域都招过兵。印度人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平信徒”,只有特定人群如祭司才会有唯一祭拜的神。泰米尔的士兵来源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而北方由于严重的土地内卷化问题,当兵被视为一种“高档工作”。对于罗摩信众而言,有一个分支以能打仗出名,就连婆罗门也尚武,因此大规模的“罗摩唯粉”进入了英军。而当时英印帝国还没扩张到布拉吉(Braj)和玛尔瓦(Malwa),因此还“没见过尚武的黑天唯粉”,遂就此认定,罗摩是主流。而到了嬉皮士的年代,由于一些Guru将《薄伽梵歌》介绍给美国青年,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等到嬉皮士们回到学校继续上学、教书之后,有一部分人就非常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一些黑天的典故,但引用的方式也往往是“鲁迅曾经说过”“爱因斯坦说”这样的级别。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