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小说家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职业身份相比,或许本身就会因其“不够专业”,而显得相当尴尬——那么,都市文化研究、文学文本研究、对文字和话题的敏感度,总该是小说家的强项了吧?好像也没有。换句话说,达斯古普塔缺乏追踪“真相”和比较的动力。或许他真的相信全球化大都市本质上都一样,只是附带了些许文化和社会上的异质性。就算他在德里住了十年,依然对这个印度“帝都”带有一种本能的傲慢与偏见。再加上他的社交圈局限在上层和中产——如果代入到中国的语境之下,大家都可以想象到一个自认为精英的白人在上海待上十年,一直用英语与上海市民交流,能写出怎样的画风。要知道,印地语使用人口基数很大,语法结构相当简单,而且也属印欧语系,看不懂字母都不是问题。作者在德里十年都没学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希望能够从一个生活经历自旁遮普到孟加拉的文人的写作中,解码“北佬”的微观生活偏好、对神性的解读,并了解其社会运转逻辑。毕竟泰米尔与恒河平原的差异就像广东人与河北人的差异那样大——甚至更大,都不是一个语系的。那么他做到了吗?做到了,然而把一手还算OK的牌打坏了。
一堆还算有料的素材,却没有用到点子上,不由得让人一声叹息。不由得想越俎代庖替他重新编辑一下文本,甚至会想到,同样说的是这个事情,奈保尔会怎样描述细节?出生于印度的社会学家文卡特斯(Venkatesh)会怎样从最开始的“精英”不通过他们参与的NGO而是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关系网络,一直挖到贱民一级?经济学家森(Sen)又会对这些经济现状做怎样的分析?
举一个素材很有趣,很有印度传统特色,但是被作者用失败了的例子。
近期,布鲁金斯学会印度智库å访问学者阿南特·克里希南发表文章,从一个独特角度观察中印两国的差异——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与印度“邦”的对比。他认为,这样的对比不仅更加清晰,而且结果“令人惊讶”。
【TechWeb】2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已在印度建立两座工厂的著名代工商富士康,也有意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其已决定在印度设立先进工业人工智能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