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清华简研究(4)

2019-02-26 09:17:2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事实上,简明扼要、明白易晓的文风,也是李学勤一直向学界倡导的。他曾经举例,疑古思潮的最初提出者胡适和顾颉刚就是写作高手;胡适的文章好像一块水晶板,清清楚楚,毋庸置疑;顾颉刚的随笔,每一条都可以写成非常大的论文,但他写得非常简明。

用学术研究回应质疑

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一度处于争议的漩涡之中。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进行一直伴随着质疑,批评主要来自海外学者。李学勤不是固守书斋的学者,他愿意与公众沟通,也会对许多话题向媒体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带来的疑问,在郭永秉的观察中,他从未做出正面回击,也从未与批评的声音对峙。面对学术上的争鸣,他试图用学术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的发现,震惊世界,也让人们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纪年推算方式产生了质疑。同年,李学勤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的难题》回应这个问题,并在北京大学做了专题讲座。后来,觉公簋的出土也同样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编年有矛盾之处,李学勤也专门撰写《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参与到讨论之中。

晚年的李学勤,将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2500枚“清华简”的保护和整理上。这批于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逃过了“焚书坑儒”的影响,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简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三个月前,清华召开研讨会,并公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那次会议,郭永秉照例也去了,可这一次,他没能听到李学勤的讲话。

在清华大学发的悼念文章中,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