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专访姜建清:著金融史以鉴往知来,中国银行业需平衡发展与风险

2019-01-02 09:56:5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忘记了银行业的历史,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整理世界珍贵的金融文化遗产,发掘前人创造的金融文明成果,回顾金融的兴衰成败及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更好地推进现代银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接受第一财经的专访中,姜建清如此表示。

卸任“宇宙大行”董事长之后, 姜建清走上了著史明智、鉴往知来的道路,试图以新的方式为中国银行业发展、转型提供养料。

姜建清向第一财经记者细数了那些饱经历史沧桑的金融币章背后的金融史、银行史,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机构的兴衰交替,那些曾经做出重要理论或实践贡献的金融家以及那些转型经济体国家银行业改革得失的故事。

“中国金融结构先天失衡,资本市场短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银行信贷;又因社会保障不足,居民储蓄率偏高,资金流向银行领域,造成银行业资产增长过快。中国银行业信贷过度增长、资本短缺压力、风险内控及流动性管理难度大。若控制不当,则可能产生局部或系统性风险。”他还警示中国银行业,只有做到发展与风险平衡,耐力与速度兼备,稳健与创新并存,才能基业长青。

金融危机十年后问题犹存,著史明智鉴往知来

第一财经:我们看到你从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岗位上退下来后,接连出版了多本银行史和金融史的著作。你在今年7月出版《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1》,社会反响非常好,还荣获了“第一财经·摩根大通年度金融书籍”。《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2》近日也已经出版,你为什么会对金融历史如此感兴趣?

姜建清:这两年多来,我有几本历史书籍出版,譬如我与蒋立场合著的《近代中国外商银行史》,我与樊兵、高文越合著的《非洲金融明珠-标准银行集团史》。

我从多年前开始撰写的《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第一、二册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第三册也完成了大半,估计2019年年中出版。此外透露一下,我牵头编写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也将会在2019年1月末出版上册。下册是股改的组织者、实践者的口述历史,不久也会面世。此书是我们在中央银行和五大商业银行领导的支持下,费时两年完成的,记载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历史,生动地展示了在本世纪初,被称为“技术上已经破产”的中国银行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这本书是向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

那我为何会对银行史和金融史感兴趣呢?回想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当办公室主任,每年春节前会例行慰问新中国成立前银行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这些八九十岁的风度翩翩的老银行家,常会聊起旧银行的往事。我当时才30多岁,对那段银行的历史并不了解,他们促使我去读银行史相关书籍,从而对银行史的兴趣倍增。

1995年,我担任上海城市合作银行行长时,提议并支持原信用社的老同志撰写上海信用合作社史。随后,受参观英格兰银行博物馆的启发,我担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时,又提议并实施了上海银行博物馆的建设。

2000年后,我担任了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与许多跨国银行的董事长们会面时常听他们聊起其银行的历史,深感每家银行受其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也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回顾历史不是为了怀旧,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而银行史学则是一门使银行家警醒的学问。智者爱史,善于总结,就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学相比,与相对不繁荣的经济史对照,银行史、金融史尤为“冷门”。目前中国出版的这类史著述很少,尤其是外国银行史,即使有相关书籍,写的也是少数几家大家熟悉的银行。对国外银行史、金融史的研究既缺乏深度也缺乏广度。由兴趣驱使,我寻找、阅读了许多国外银行史,对银行经营和金融风险有了更深的领悟。历史上许多银行的风险案例,其实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撰写的《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一、二册,是多年来自己阅读和思考世界银行和金融历史的随笔或札记。

第一财经:你的书以轻松的语调讲述那些饱经历史沧桑的金融币章背后的银行史,为什么选择从币章这个角度写金融史的呢?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