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而*ST巴士则是2015年从中麦控股等各方收购巴士科技100%股权,当时的资产评估溢价率高达2530.32%,直接造成公司商誉余额规模由期初的109.65万元跳增到15.37亿元。
2016年,巴士科技未能实现业绩承诺,但*ST巴士当年仍未对其进行商誉减值。直到今年3月,对该笔15.38亿元商誉一次性全额计提减值损失。
相比已经进行巨额减值,释放了相关风险的公司而言,更多商誉高企的上市公司则仍然处于地雷暗藏的阶段。
曾经的创业板股王全通教育,在2015年一口气进行了继教网、西安习悦等9大项目并购,使年末商誉规模飙升至11.8亿元。在并购的助推下,全通教育的股价在2015年最高一度疯涨至467.57元。但潮退褪去裸泳者现,业绩不佳、跌落神坛的全通教育,如今股价已不足7元。2017年,该公司净利润仅为0.66亿元,同比下滑35.60%,而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亏损678.19万元。
数据显示,到2018年9月底全通教育账面商誉仍高达13.93亿元,占比总资产比例为51.28%,占比所有者权益的比例更高达64.71%。
1.45万亿商誉压顶
尽管随着今年4月末2017年年报披露工作结束,A股上市公司的商誉“地雷”已有所释放,但整体规模仍然居高不下,风险难消。
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统计,截至2018年9月末,A股上市公司最新商誉规模接近1.45万亿元,同比2017年三季度末的1.26万亿,增幅超过15%,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传媒、计算机、医药三大“轻资产”行业上市公司成为商誉“重灾区”。
对比来看,百亿级商誉规模的上市公司有中国石油、美的集团、潍柴动力、青岛海尔、中国平安等13家,多为主板大公司,除紫光股份、纳思达外,剩余11家商誉占比总资产均在30%以下。
“商誉占比资产应该在合理范围,超过30%都面临巨额商誉风险,尤其是创业板小公司动辄商誉几十亿的都应该警惕。”在上述财务专业人士看来,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合理的商誉,占比总资产的比值多应在30%以下。
在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的背景下,7月新增贷款规模再度突破万亿元大关。 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
境内资本市场正在张开怀抱迎接“独角兽”上市。而作为首家同步推进港股IPO和境内CDR发行的公司,无论成功与否,小米都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上留下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