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A股1.45万亿商誉压顶,证监会万字长文直指减值风险(2)

2018-11-19 09:40:3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商誉的形成,会带来账面资产的增加,重组预期和财务并表的利好刺激,让股票和业绩能够双双享受短暂的“蜜月期”。在这样的背景下,A股2015年至2016进入外延式并购高峰期,并购一度成为以创业板个股为首的中小创上市公司长业绩增长的良药,而如今A股1.45万亿的商誉正是这两年并购潮的间接产物。

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团队此前统计了2015年-2016两年间A股的并购案例,结果显示,非同一控制且股份交易占标的总股份50%以上的并购案例,2015年、2016年就高达1563件,合计交易金额高达1.22万亿元。

上海一位资深财务专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商誉减值的测算之中,上市公司拥有一定自由裁量的权利。多数公司会“选择性”计提减值,甚至借计提调节盈亏。在其看来,过去A股的商誉减值并不规范,例如业绩承诺三年,第一年未达预期,上市公司选择不计提或者延迟计提。更有甚者承诺期到期之后,并购标的业绩变脸,一次性巨额计提,让中小投资者措手不及。

第8号会计监管风险提示中,证监会对商誉减值中的不规范的行为重点进行了强调,称发布提示的目的就是强化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

现实的情况是,过往许多上市公司没有在年终进行减值测试,或者没有充分关注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实际经营状况及未来经营规划等因素;以及没有合理判断商誉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而在商誉出现特定减值迹象时,也没有及时进行减值测试,且无合理理由。

还有的公司则是简单以并购重组相关方有业绩补偿承诺、尚在业绩补偿期间为由,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对此,风险提示规定,公司应合理区分并分别处理商誉减值事项和并购重组相关方的业绩补偿事项,不得以业绩补偿承诺为由,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