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债雷爆出“评级泡沫”,境外评级有何经验借鉴?

2018-08-22 09:09:0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尽管危机的爆发并不能完全归因于评级机构,但其当年的确没能扮演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不过,危机后的监管不断趋严,且海外对于分离信用评级业务和辅助性业务有很严厉的约束。

例如,穆迪分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穆迪分析。前者是由发行人付费,后者则是由买方机构埋单,实时动态提示风险。这两者是完全独立的,根据美国的监管有严格的防火墙设置。

强化自有风控框架

“其实海外大型机构都有自己的信评团队,基金经理也会密集调研,绝对不存在‘闭着眼睛买债’的情况,因此对于评级机构的依赖度也并没那么高。”某境外评级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

除了评级机构,“信自己”是多数外资机构“防雷”的最佳手段。未来,国内机构对于内部信用分析的能力建设有待提升。

瑞银资管债券基金经理楼超对记者表示,基本每只券都是以机构的内部评级为主,充分利用机构环球信用研究体系结合分析员对本地企业的熟悉度。一般会通过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析模式,投资级别的信用债采取自上而下的行业研究,先进行一些行业的筛选,然后进行公司基本面判定。而非投资级别的一些信用债就更多以自下而上形式去精选个券,不会拘泥于行业。

国内机构人士也普遍表示,需要对财务数据做更详尽的分析,对于现金管理能力较弱、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民企尤其如此。尽管今年外部评级机构对“爆雷”企业的评级调整普遍滞后,但其实多只债券早就出现了非常规迹象。

例如此前“爆雷”的凯迪生态(16凯迪03,16凯迪债)
,其收入及资产主要来自生物质发电业务,这就意味着盈利很不稳定、受政策影响很大,且凯迪生态的负债过高。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