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3.在内外部风险的大背景下,维护中国金融稳定的短期政策组合应该是:避免人民币短期内大幅贬值,避免进口价格上升,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维持较低实际利率以降低偿债成本,适当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应对可能的全球市场流动性抽紧;尽早认定真实不良资产,并以财政注资和市场注资相结合的方式化解银行体系的存量信用风险。其中,要把握一个关键点:以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和民间对外有序投资,对内、对外保护好、用好中国的储蓄。
储蓄对于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中国过去能够实现金融稳定、高投资和高增长,得益于储蓄。储蓄率高是中国经济的特色之一,这个特色使得中国经济具有超强的抗风险能力。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储蓄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首先,在房地产市场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国民储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大量转化为房地产相关的投资需求,并进一步推动房价上升。其次,部分国内储蓄在转化成有效投资的过程中面临障碍,因此阻塞在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上,这使得中国金融体系日益复杂化,并脱离实体经济。其根本的矛盾是国内的高储蓄及转化成有效投资的渠道匮乏,由此形成了金融空转和金融产品相互嵌套。
目前的改革和加强监管正是旨在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防范金融风险,长期看将真正保护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储蓄者的积极性。《中国金融风险与稳定报告2018》认为,在目前加强金融监管的过程中,除了降低金融风险的考量外,还应兼顾金融市场的效率,不应限制金融市场发展,警惕行政化色彩上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打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充分有效地使用好国内储蓄。加强监管和发展金融市场应并行不悖。
7月7日,在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作了题为《金融科技时代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