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在改革和波动中实现金融稳定——《中国金融风险与稳定报告2018》执行纲要

2018-07-30 08:37:1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4.为实现短期和中长期金融稳定的政策目标,贯穿始终的是维护信心。从短期看,需要防止内外部风险叠加导致的信心冲击。中长期看,维护和维持信心的关键仍在于改革开放,在于给予企业主体和居民以稳定的预期和产权保护,创造真正公平的市场化竞争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

《中国金融风险与稳定报告2018》显示,投资者羊群效应、唤醒效应、自我实现的预期和多重均衡等效应导致多重市场的联动、风险传染和叠加共振,并直接引发金融危机。维护信心是避免短期金融冲击和危机的关键,也是长期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只有国内外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中国经济金融有信心,才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存款外流、资本外流,才不会出现釜底抽薪式的经济增长骤然停滞。

5.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改革提高资本回报率,是实现中长期金融稳定的根本途径。

克鲁格曼-杨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引发了有关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戈登假说”的讨论。《中国金融风险与稳定报告2018》认为,防范金融风险,其着眼点不应仅局限于金融市场本身。实际上,所有的金融危机本质上都与劳动生产率下降、资本回报率下降有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资本回报率,是防范金融风险和规避金融危机的长期根本办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及的那样,服务实体经济的体现,就是金融市场能够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中国应充分利用当下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和改革提高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这将和金融市场发展形成正反馈,在实现金融稳定的同时,让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