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梅新育:欧洲乱局再度警示区域经济一体化

2018-06-04 09:34:0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实事求是说,与其他区域自贸协定相比,欧盟天然条件要好得多:有着本质上共同的基督教文化传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可比之其他很多区域自贸协定还是好了许多。可即使这样,欧盟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带来的冲击,都能使得多数英国选民选择了退出欧盟,使得脱欧声浪在意大利等国几度高涨。

归根结底,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由于贸易和产业规模巨大、高度多样化,中国经济本来就应该更依赖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而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且,中国没有美国欧洲那么多法律人员,盲目追求跟着美国的路数亦步亦趋建立众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制定规则,是以我之短击彼之长。以下原因进一步加强了适度降低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必要性:

欧美国内出现反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首要原因是占国内六成人口的传统中产阶层遭受打击最重、在国内各阶层中相对地位恶化最显著,富裕阶层受益最大,最底层20%人口可以获得传统中产阶层所不能获得的各色福利、救济,情况反而相对有所改善。中国遭受的贸易冲击在可预见的未来暂时没有欧美那么大,但国内可能逐渐出现传统中产阶层遭受打击最重、东南财赋重镇不堪重负的类似问题。

欧洲发达国家内部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次要原因是成员国发展落差太大,共同财政转移支付负担容易引起怨言,规则经济合理性、决策和行动效率都受影响,跨境移民更风险巨大,民怨甚多。我们与东盟、日韩之间的自贸区可望实现较高程度的自由化而不至于招致太大上述问题,但与其他国家的自贸区存在较大上述风险,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如果走向自贸区,那完全有可能因为人口流动和其他问题而制造出风险。

有些政府部门和个人主张推动“一带一路”向自贸区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出于创造业绩的动机。想要出成绩的干劲是可贵的,是应该珍视的,但不能追求不合理的目标。受英国脱欧和特朗普上台后至今的“弃约精神”影响,近十年来盛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遭遇明显阻滞,甚至出现了一定逆转,这在客观上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机会,来摆脱可能两败俱伤的“自贸协定战”,让我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和“一带一路”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道路。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仅代表个人观点)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