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类似与德通讯这样的“隐形冠军”在漕河泾其实不计其数,它们分布于各个高科技领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漕河泾作为众多“隐形冠军”大本营和创新创业热土,已成为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中发展速度最快、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最高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一。
企业化运作开发区
0.223%土地贡献3.5%GDP
漕河泾开发区前身是1984年建立的“上海市微电子工业区”,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微电子工业区。1988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扩建成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1年,漕河泾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国务院在第一批国家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唯一给漕河泾戴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帽子,漕河泾成为唯一集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为一身的开发区。
有别于国内许多地方的开发区由管委会进行管理,漕河泾自成立之初就进行体制创新,实行“人大立法、政府管理、公司运作”独特管理模式,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不设管委会而采取企业化运作的开发区。1988年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下称“漕河泾发展总公司”)成立,为国有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2亿元。根据上海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暂行条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全面领导漕河泾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漕河泾发展总公司具体负责漕河泾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
经过34年潜心耕耘,漕河泾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1+5+1”产业集群框架。近十年来,园区还重点引进一大批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管理服务中心、运营结算中心等项目,由此推动开发区向优二进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记者 金苹苹 ○编辑 杨刚 2018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低迷,一路震荡下行,近期恒生指数更是创出近11个月以来的新低。面对持续震荡下行的市场,投资者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