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这是被魅族和黄章寄予的第二次赶超机会。
回归后,黄章立即表态,2015-2016年的“机海战术”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同时,黄章对魅族进行了组织构架调整:组建魅族事业部、魅蓝事业部、Flyme事业部。其中,魅族董事长兼CEO黄章挂帅魅族事业部,主打中高端机型;魅族高级副总裁李楠、杨颜分别负责魅蓝事业部、Flyme事业部,分别对应魅族中低端机型和系统服务。
长久制约魅族发展的组织管理和产品结构,被第一次系统地理清。
2017年魅族推出的Pro 7,号称是黄章归来的第一大作。“这是主打前后双屏的产品,等大家根据黄总的要求每个问题都弄好了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小米带来的全面屏,已经成为市场主流。”在参与Pro 7研发的员工看来,没有关注市场,是黄章的败笔。
但“黄氏天花板”在魅族又何止脱离市场这么简单。
早年间,手机芯片行业百花齐放,还没一家独大的高通,想与魅族合作。黄章认为高通并无太大优势,拒绝合作。以致后来高通芯片成了各家旗舰手机必选,“魅族之心”成了严重的短板。
“只顾低头走路,不知路归何处”的短视,被认为是制约魅族成长的最大障碍。
但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黄章。
做M9时,黄章看到日渐成熟的安卓市场,立即抛弃了已经打磨成型的Windows系统。这种产品经理的的市场嗅觉和敏感度,成就了M9。这种嗅觉,一如他做魅族MP3,做到行业第一,感受到“站在山顶,无路可走”的无敌寂寞和行业天花板,毅然决然选择停产,放弃了数亿元的自有市场,潜心三年研发手机。
是什么让他的嗅觉失效?
对于魅族,他一开始有清晰的受众定位——跟自己相似,喜欢技术,有点宅的理工男。在黄章很早看来,这个群体追求极致的体验,“什么都是最好的,够酷才够味”。
(原标题: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 国产品牌的翻身仗) [目前中铁装备盾构/TBM订单累计达到765台,出厂623台,出厂盾构/TBM已累计安全顺利掘进12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