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掠夺性经营威胁草原保护红线(6)

2018-12-11 13:36:31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还有一些外来人口迁入牧区,给草原生态带来不利影响。比如,以探测和开发资源为名义迁入的企业和企业工人,以开发饲料基地为名迁入的周边农区农民,或以羊倌、泥瓦工等雇工名义迁入牧区的农民,对草原生态影响较大。

基层建议调整补助标准扶持后续产业

草原是地球的“皮肤”,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它与山水林田湖组成生命共同体,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意义重大。

基层干部普遍认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屏障已成为草原的主要功能,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按照民族团结、共同富裕、边疆稳定、永续发展的要求,加强草原保护修复,降低草原利用强度,减人减畜,使草原提高质量、恢复生机。

首先,要坚持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既要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也要保障牧民权益,调动牧民积极性。比如,在以草原载畜能力测算补贴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荒漠半荒漠等生态脆弱牧区的补贴标准,并建立与物价上涨相协调的递增机制,为牧民减畜、转产、转移进城夯实物质基础。

其次,要优化牧区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和二、三产业,促进过剩的牧业人口主动迁移。可探索加大牧区中心城镇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对绒毛产业、肉类食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牧区人口逐步向小城镇转移;加强进城牧民再就业培训,为牧民转移进城提供更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

此外,还要建立牧区人口准入制度,减轻牧区人口压力。一些干部表示,对进入牧区从事各种活动的非牧区人口,不能让他们无限期、无条件、无约束地任意发展,不能把牧区当作内地转移淘汰产业和污染企业的目的地,更不能把牧区当作资源开发的“热土”,从而减轻牧区人口压力。

基层民众和干部也希望,国家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基本草牧场,大幅提升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生态转移支付”,设立草原发展基金,并对事关全局的重大专项直接投资。让草原保护与牧民致富得以良性循环,游牧文明得到回归,让草原处处可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景象。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