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拧干“成本毛巾”里最后一滴水——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状况调查(7)

2018-12-03 11:40:3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面对上亿市场主体,仅靠全国的市场监管人员杯水车薪。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理念也从过去的惩罚性、前置式监管,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信用监管。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提出,要利用好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信用监管体系,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017年,湖北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为落实国务院文件定制开发的省级信用信息交换平台。”湖北省工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0月12日,该系统已覆盖全省17个市州本级和85%以上的县(市、区)级政府部门,累计访问量达到2.41亿次,查询量达到5612.8万次,累计公示行政处罚信息4.18万条。

在义乌,信用监管只靠一部手机就能实现。今年1月,由义乌市场监管局统筹开发的义乌市场信用APP正式上线,成为推进信用共治的有力抓手。该APP服务于中国小商品城内6万多市场主体和每年往返于义乌市场的境内外1000多万客商。

“采购商和消费者可以通过APP随时查询所有商位的信用等级,评价商户经营情况,也可以查看商城诚信公示、失信公示名单,了解信用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义乌市场监管局小商品城分局副局长何冠群告诉记者,今年7月,该APP的安装率已经达到90%,累计信用评价达30余万条,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信用指数也成为相关部门实现精准监管、智慧监管的数据支撑。何冠群说:“我们根据经营者信用等级的高低实行较低、适度、较高三种不同频率的动态监管,信用等级越低,抽查频率越高,抽查力度越大,同时抽查结果也会及时纳入经营者的信息库。”(记者 佘 颖 曾诗阳)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