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提醒称,下一阶段“去杠杆”工作应注意避免用力过猛,尽量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造成部分民营企业被“误伤”。“去杠杆的目的是把体内的毒瘤饿死,而不是饿死身体里的好细胞。”他说。
姚洋指出,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个别指标出现下行态势,与紧缩政策下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误伤”不无关系。“中国的高杠杆率主要集中在非金融国有企业,这也是去杠杆的主要目的,但结果是很多民企的杠杆被降下来了。”
姚洋举例称,“紧缩政策下,有的民企资金出现困难,地方政府欠款几百亿还不上,有的企业甚至被迫停牌或者被国企收购。”
7月底,放宽财政、货币政策的信号已经释放。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则提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姚洋认为上述政策方向是积极正确的,紧缩政策不应当再持续。“上半年,紧缩政策从货币、财政、资管‘三管齐下’,其连锁反应就是部分民企停牌、股市下行、经济指标下行。接下来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保护企业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同时,姚洋提醒称,下一阶段释放出的货币不能再进入之前的“老循环”。他所指的“老循环”是非金融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两方面,他认为正是这两项给中国的金融稳定带来了极大风险。
金融稳则实体经济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并将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
中国经济下半年的政策新动向、新举措备受关注。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下半年宏观调控有足够的空间和政策工具可用,着力点将在促进消费、乡村振兴、减税降费和民间投资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