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台湾卡债危机:银行花式发卡 监管亡羊补牢(4)

2017-12-15 09:16:1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有银行催收人员表示,台湾地区卡债到处都有,银行催收人员一般分成前、中、后台。前台处理刚逾期几天的一般案件,通常只是提醒,大部分也都联系得到,困难度最低,催收成功率也几乎百分百。中台处理逾期案件在3个月以内的。后台处理超过3个月以上的,困难度最高,必须调来催收高手,不过,每10通电话还是有8通找不到人。

卡债危机爆发,银行、经济很受伤

正所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作为始作俑者的银行最终也受到波及。2005年冬天,随着双卡债务状况的持续恶化,卡债危机爆发。

虽然消金业务只是银行的一部分业务内容,但双卡债务人负债累累,大多无法按时缴款,导致各家银行双卡逾期放款激增,坏账问题恶化并侵蚀获利。

根据金管会银行局(下称“银行局”)数据,双卡逾期放款余额于2005年7月开始明显增加,从6月的138.50亿元新台币骤增为182.29亿元新台币,至2006年5月已达341.26亿元新台币,一年间便提高为2.5倍。

双卡逾放比也从2005年底开始显著上升,并由2005年12月的2.22%上升至2006年5月达4.98%(即每100元双卡借款中,有将近5元逾期三个月以上未还)。而银行为减轻逾放比的不利影响,遂积极注销坏账。

2005年6月以前,每月双卡注销坏账金额大致在40亿元新台币至50亿元新台币间,2005年7月首次超过60亿元后,注销金额逐月上升,2006年3月更注销近217.5亿元。银行局数据还显示,前十大信用卡发卡银行中,台湾地区银行(除中华银行外)2016年全年的注销坏账金额均超过各行发卡收入的30%,台新银行甚至高达55.7%。

银行注销坏账会增加营业费用、抵销营业收入,税前获利因而减少。以2006年3月为例,该月份台湾地区银行全体营业利益虽有1473.4亿元新台币,但全体税前获利却仅未25.1亿元新台币。

获利空间受压缩下,银行的直接反应即是紧缩双卡业务。根据信用卡业务统计资料,自2005年10月起,“当月停卡数”就开始超过“当月发卡数”。

银行紧缩双卡信用,还影响了其他消费金融贷款,包含购车贷款及其他小额信用贷款。截至2006年8月底,购车贷款余额较2005年12月底减少98亿元新台币(减幅约为7%),其他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则减少1814亿元新台币(减幅约为16.3%)。

“大陆今天的现金贷风波与台湾当年的卡债危机不能比,规模差得远了,大陆远没有台湾严重,涉事金融机构也非常少,而台湾是所有正规银行都参与了。外资银行相对而言好很多,因为有总行管控。”上述银行信用卡部门从业人员告诉记者,此事对台湾地区银行业造成严重冲击,由大幅获利转为大幅亏损,由于政府的强制性减债减息措施,银行很多年才恢复元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