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台湾卡债危机:银行花式发卡 监管亡羊补牢(2)

2017-12-15 09:16:1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这些看似荒唐的花式发卡背后,是银行的巨大商机。信用卡和现金卡都具有借款和循环信贷的功能,属于高利率消费贷款。当时的贷款基准利率仅为4%,因此,对于银行而言,高达20%的信用卡循环利息远为其他金融产品所不及。

除了开卡的花式奖励外,银行为推销信用卡、现金卡,还利用广告宣传向消费者植入错误的消费观念,让民众认为借贷消费反而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鼓励民众大量使用信用卡甚至透支,扩大消费。银行还规定信用卡最低应缴还款比例为2%~5%,使持卡人放松心理警惕。

“当时,全台湾信用卡、贷款广告漫天飞,教导我们身上有多张卡是种时尚,应该活在当下,有钱用的时候就应该及时享乐。困顿家庭也可以用信用卡一刷,解燃眉之急。”老王说。

根据台湾地区监管机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金管会”)统计,2005年底,台湾信用卡发卡数突破9000万张,较2002年底的5687万张增长58%;累计流通卡数达到4549万张,较2002年底的3159万张增长44%。

此外,根据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数据,2004年台湾信用卡渗透率为17%,平均每位成人持卡2.8张,而当时日本为7%,1.9张卡,韩国为-3%,1.9张卡;新加坡为15%,1.7张卡。

过度消费,几十万“卡奴”陷入悲惨世界

然而,办卡、刷卡消费却并未给持卡人带来广告宣传中的美好生活,反而造就了一批负债沉重的“卡奴”大军。

由于持卡人的信用额度是自己收入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最低应缴还款比例又仅为2%~5%,加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被银行的各种宣传、推销颠覆,借款、欠债消费成为了台湾社会和一部分持卡人的常态。但当欠款消费的持卡人动用了最低应缴还款比例时,就掉入了循环利息的陷阱,债务加速累积,最后沦为“卡奴”一族。

根据“金管会”统计,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双卡合计放款余额于由6631亿元新台币增长至8056亿元新台币,其中现金卡放款余额更由1934.55亿元新台币骤增到3066.97亿元新台币。

此外,根据“金管会”2006年4月发布的《卡债问题报告》,“卡奴”人数为52万人,平均每人积欠30万新台币的卡债。而从“卡奴”的用卡行为分析,奢侈品消费、过度消费是卡债的主要成因之一。

根据麦肯锡 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5年底,台湾过度借贷人口约30至4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成年人口的2%)。其中,债务余额为月薪22至45倍之间的比例约为整体的30%。麦肯锡的调查还显示,70%的双卡债务资金用于奢侈消费,30%才用在民生消费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