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塞勒:研究人类蠢事背后的经济学规律 | 人物(4)

2017-10-17 09:15:1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比如塞勒在获得诺贝尔奖金之后,把这笔“飞来横财”称作为“好玩的钱”(fun money),这实际上就已经给这笔钱定性了:是意外之财,用它来做什么都不觉得吃亏。所以他在获奖后才会表示,会用最不理性的方式来花掉这笔奖金。“我和妻子说,我们要喝一瓶50美元的红酒。平时我们可能都只会喝30美元的红酒,除非是特殊的场合,因为超出30美元的范围也是一种不理性。” 塞勒说道。

针对“心理账户”,塞勒举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在YouTube视频中有一个Gene Hackman和Dustin Hoffman的故事。Hoffman问Hackman借钱,Hackman走进Hoffman的厨房,看见很多贴着不同标签的罐头——娱乐、书籍、租金等,每个罐头里都塞着钱,只有一个贴了“食物”标签的罐头里没有钱。

Hackman问Hoffman:“你不是有钱吗?为什么还要问我借?”Hoffman回答道:“‘食物’里面没有钱,我不能动其他罐头里的钱。”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把钱加上了一个概念——让“钱”和“钱”产生了差别。

“心理账户”理论的提出,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冲击是很大的,也正是这种差别违背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对于“钱是可以被替换”的假设。但这种把钱区分对待的做法到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塞勒认为,如果能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就能聪明地把钱放在该用的地方。

塞勒始终认为美国人不懂得“未雨绸缪”,政府应该鼓励老百姓为退休养老存钱,这样也能为政府减少负担。所以长期以来,他的团队一直在帮助美国政府和大公司制定政策,试行旨在鼓励雇员们多往自己的养老金账户“401(k)计划”存钱的方案。他认为,很多人过于短视,不愿意主动为自己多存养老金,以至于晚景凄凉,这实际上是不理性的。

塞勒团队设计的一个方案是,邀请雇员加入一个养老金与职级挂钩的计划:每当该雇员的职级获得提升时,就自动增加对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这样,雇员就不会因为扣除养老金后到手薪资变少而拒绝做出对自己更好的选择。

这个方案取得了令政府非常满意的成效。在方案试行的企业中,雇员养老金账户“401(k)计划”中的储蓄额迅速地增加了三倍,几乎无人退出。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塞勒在公众面前最大的一次曝光是他在2015年的反映美国次贷危机的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里客串了“行为经济学之父”的角色,在玩扑克的过程中解释了合成抵押债务契约(Synthetic CDO)的本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