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重拾次贷危机|中国的反危机历程:从率先复苏到维护金融安全(4)

2017-08-10 15:52:44    简容  参与评论()人

央行调控货币弹性的技术操作难的另外一个例证是,无论央行采取何种政策取向,何种政策组合工具,商业银行体系始终处于资产负债扩张状态中,资产总额由2005年底的37万亿元升至2016年底的230万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这种扩张和结构变化对于整体经济运行意味着什么,就自然引申出“金融去杠杆”的问题。

现在大家讨论的金融去杠杆,实际上指的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负债率高,负债与资产期限错配严重的问题。因为观察商业银行体系的资产结构,商业银行体系提供给非银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2005年底才刚刚突破1万亿元,到2012年底突破5万亿元,占资产比重4%,2014年之后开始突飞猛进,截至2016年已超过26.5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接近12%。如果再考虑商业银行之间的往来,那么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25%以上的资产是对金融部门的融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此就找到了上文言及的快速增加的金融活动——金融部类内部的融资活动,这也是各界对于“金融空转”“脱实向虚”担忧所在。但如果降低非银金融机构的融资杠杆等同于降低金融部门整体的杠杆,然后出政策纠正,显然就是“一人得病,全体吃药”,后果就是纠正局部风险的初衷,时不时被系统性的市场波动打断,例如“钱荒”“股灾”“债跌”以及随后的救市。

4.尽快修复央行弹性

2010年之前,商业银行与央行的资产比例关系基本稳定在3.5:1左右,而2016年底已接近7:1,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以两倍于央行的速度在扩表。

如何在保证经济运行平稳的同时,解除警报,尤其是在2014年前后,中国货币金融环境进一步发生了巨变: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降速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而在经济增速上升期被掩盖了的“萝卜快了不洗泥”资产扩张问题,伴随经济降速则会水落石出,但同业盈利竞赛却有增无减,这些前置条件均对银行新增资产配置提出较高的盈利要求,实际的结果就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快速增加,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