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唐涯:金融能让社会变得更好吗? ——科技时代的金融未来(6)

2017-07-28 16:10:3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点滴小事——但不要轻视这些小事,在“润物无声”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下一代生活模式已经被这些小事所改造,而商业的形态也因此正在发生剧烈的改变,未来社会的形态,当然也可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那么,我们要想一想的是,这些改变意味着什么?

值得一再强调的是,技术发展改变了世界。

首先,互联网能够以较低成本快速有效的触达用户,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商业、消费、社交在内的各种生活场景的边界彻底被模糊。因为金融是为商业,生活服务的,所以随着“触达”这些场景能力的改变,金融的渠道能力随之改变,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场景化。而金融场景化意味着做金融的方式在改变。

传统的从机构到客户的B2C的金融模式会变成C2B的金融模式,也就是说,以用户(账户)为核心,提供用户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在这个金融场景化的过程中,金融风险甄别,定价和管理控制的逻辑会被改变,风险控制能以更低成本,更加精准的完成:金融场景提供了实时的数据获取,为风控提供活数据。比如前面谈到的微贷,养殖贷,其背后都是历史数据的挖掘,在此基础上形成可迭代的算法,求解在约束条件下的优化,而优化动态的过程又累积数据,帮助后面的算法优化。与此同时,这个正向的循环过程又会累积巨量数据,而大数据的结构化和挖掘必须依靠云计算——实际上,由于场景化金融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很多企业在云计算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已经有企业云能每秒处理12万笔交易,比Visa高出差不多10倍。

有了场景,数据和计算能力,做金融的机构得以克服传统金融模式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因为成本和风险考虑放弃那些“较为贫穷”的人——较为贫穷的人并不意味着没有信用,相反,他们是面临约束,可能有更强烈的(投)融资动机来加强自己的信用。而对于这些机构和人的金融服务,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

如果将金融体系特别比作人体的血液循环的话,中国传统金融市场是一个不那么“普惠”的模式。作为典型“官办金融”体制,国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国有大企业因此获得更多金融资本支持,所以我们的经济体一直处于国有大企业主动脉供血过多的情况,而绝大部分的小血管(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还有为数众多的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个人)都供血严重不足,所以总是中国经济总是呈现出庞大而不强壮,消费始终不旺的局面——这和我们的供血系统是密切相关的。相比之下,被视为最发达金融市场的美国拥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各个层级的企业和大部分人享受到较为通畅的输血(金融服务),能够为更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和个人(细胞)输血的金融体系是美国经济一直能保持全球领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