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唐涯:金融能让社会变得更好吗? ——科技时代的金融未来(8)

2017-07-28 16:10:3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但是,事物永远要以一分为二的看待:

金融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循环系统,金融对经济体的繁荣,衰退,危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巨大的正负外部性使得监管和金融创新永远处在博弈的状态中。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外部性被在一个网状的结构里被迅速放大,迅速扩散,从局部蔓延,一旦有负向的外部冲击,一些小的伤口可能演化巨大的黑洞——前两年P2P平台多米诺骨牌似的崩塌就是2012~2015年间,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的监管缺位的后果。

2015年大规模的P2P平台倒闭潮后,“互联网金融”的风潮停歇了一阵子,在“消费金融”的热浪重来后,很多“高利贷+传销模式”的“现金贷”换个“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的马甲又出山忽悠,其中也不乏业内人士在背后推波助澜。对于这些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新名词的疏于监管可能出于两种群体性心态:其一是人们对于“新金融”寄望过高,认为它能够有效补充传统金融体系的漏洞,甚至“倒逼”金融体系改革。其二是对“高科技”行业的迷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概念的横空出世,制造出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替代金融风控技术的幻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的进步,为小微贷款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为了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补贴下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对正规银行体系的补充曾快速发展起来。然而小额贷款公司仍然无法绕开传统机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因贷前审查不严、担保手续不完善、超范围经营和高息放贷等不规范问题导致的坏账风险。

这一切都说明,科技赋能的普惠金融绝对不意味着“做金融”的门槛的下降,相反,做金融的门槛是提高了:在一般的金融的门槛之外,还加了技术的门槛——用现代技术来做金融,绝对不是扯根网线,用即时通讯工具卖理财产品就叫做科技金融了(这叫诈骗),而是要(1)真正有数据积累,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2)有风险甄别和管理控制能力。“普惠”的意思是接受金融服务的门槛降低了——原来是20%的人能得到金融服务,现在因为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率,能有效地覆盖到80%以上的人群。而对于提供服务的机构来说,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可见的未来,只有几种机构有机会在这个行业里冲出来——一种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拥有极好的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客户资源和数据沉淀,现在通过兼并收购,业务转型等方式转身——老牌投行高盛算是其中之一,最近高盛在智能投顾,生物识别风控等领域加大投入,同时消减传统业务。另一种是新型的互联网企业,拥有超强的客户触达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在业务扩展过程中积累对客户的理解力和客户数据——这是我们中国目前比较常见的fintech企业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对企业本身要求很高,要在技术和数据上有过人的能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市面上大量的既无金融风控基础,又无技术沉淀的“数字金融企业”,十之八九带着庞氏诈骗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