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财富】都在谈论的委托“赎回潮” 和“投基”有什么关系?(5)

2017-04-27 09:42:1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强监管时代,打破刚性兑付或将成为未来的一种常态。近日,中国银监会召开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电视电话)会上,明确提出规范理财和代销业务,规范销售行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和揭示风险,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买者自负”,切实打破“刚性兑付”。这也意味着,未来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如遇市况不佳,他将面临亏损的风险,银行不再自掏腰包,为投资损失埋单。

而在此之前,保本基金打破刚性兑付的政策也已落地。证监会今年2月份发布规则称,避险策略基金(更名后的保本基金)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进行过渡安排。其中,在存续期的“保本基金”无需更名,仍按既定合同运作。但在到期前不得增持不符合规定资产,不得增加稳健资产投资组合剩余期限和加大风险资产放大倍数等。到期后,“保本基金”可重新修订注册变更为“避险策略基金”,也可进行转型或清算处理。

截至日前,尚在托管的56只保本基金中,有19只在2017年到期,其中上半年将有9只到期。2018年与2019年的到期基金只数分别是20只与10只。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到期的产品中绝大多数将进行转型,通常为普通的混合型基金。未来保本基金将成为消亡产品。

FOF崛起

华泰证券称,近期一系列新规体现了监管层“打破刚兑”和“杜绝套利”的监管思路。在这一监管思路下,现有委外模式面临转型。刚性兑付和资金池业务模式互为表里。刚兑是银行理财产品相较于基金、私募产品的最大优势,而刚兑的实现有赖于资金池业务的运营模式。未来随着上述监管思路细则的逐步出台和最终落实,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优势将最终消失,这意味着现有的委外投资模式也将面临转型。

在债市不确定性较高的背景下,委外资金过往秉承的“固定收益+”策略或将发生变动。华南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经理称,作为替代,机构会选择PE(市盈率)、PB(市净率)较低及股息率较高的权益类标的,其中以港股通标的为主。该基金经理向记者分析此类投资组合道:“按照每个月重新筛选标的方式回测,三年组合收益近50%,在95%概率下三年最低收益为1.54%,风险较低。”

在中国内地市场表现平淡之际,港股市场走势则明显强于A股。伴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投资香港市场的资管产品暴增。以沪港深基金为例,2016年共有74只基金(A/C分别统计)成立,而算上正在发行的,截至目前沪港深开放式基金数量达到了108只。若再加上ETF、分级基金、LOF以及QDII产品,投资港股的基金数量约为2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