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4】
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一些人,疯狂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
这些人的名字叫做工程师。
1947年,威廉·肖克利因为笃信半导体的未来,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第一只晶体管,人类进入电子时代。
1957年,肖克利的八个门徒因为笃信集成电路的未来,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半个多世纪后,这些伟大的发明深刻改变了世界,并经由更多的工程师,继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何庭波和她带领下的海思团队,就是这样一群人。
入行二十几年,经历了从0.5微米到7纳米的变迁,何庭波的职位也一升再升,直至海思掌舵人,但她却更喜欢自己工程师的身份。
这几乎成了她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在2013年以后,变得愈发坚定。
那一年,正在研发麒麟950的海思团队,前往美国伯克利大学,拜访了胡正明教授。
当时,手机芯片性能的提升,正面临工艺极限的挑战。胡正明教授发明的FinFET和FDSOI两种技术,代表了突破的方向。
何庭波一见面,就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像你这样了不起的科学家,也许很快就要得诺贝尔奖了!”
但胡正明的回答,却多少让她有些惊讶:“我不觉得我是科学家,我是一名工程师!”
在胡正明看来,科学家发现自然界已有的规律,工程师发明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造福于人类。
他为自己身为一名工程师、一个发明东西的人而感到骄傲。
前辈大师的话,深深触动了何庭波,那也是她和海思多年来的坚守。
从1996年,第一块光通信芯片开始,何庭波就踏上“攻城狮”之旅,期间历经艰辛、痛苦、孤寂和误解,始终初心不改。
何庭波的信仰,也是英年早逝的王劲,乃至徐文伟、郑宝用、李征、高戟等无数华为芯片事业奠基人的共同信仰。
支撑他们前进的,不是外界羡慕的高薪,而是眼看着自己设计的芯片,让身边的世界一点一点变得不一样。
从伯利克归来的海思团队,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跳过20nm,上马16nm FinFET,只为了挑战更先进的工艺。
正是这种永不满足、改变世界的信仰,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海思:在外人认为中国人做不好的半导体领域,杀出一条血路,并不断创造历史。
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曾在媒体采访时说,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让中国人觉得自己是能的。
在中国追赶工业革命的道路上,华为、任正非、海思、何庭波,很大的成就,也在于此。
参考资料:
《华为的芯片事业是如何起家的?》微信公众号:最牛博弈,老兵戴辉
【TechWeb】2月19日消息,华为新声社区近日发表了2019年022号总裁办电子邮件,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表示,我们要坚决做成全球最好的网络联接,最安全可信的管道
华为“C&C08”数字交换机动员大会。“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说这番话时,站在5楼会议室窗边的任正非显得异常冷静。
来源| 全天候科技(ID:iawtmt) 作者|姚心璐 编辑|罗丽娟 管理界曾有一本流传甚广的经典书籍名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也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