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曾在科学网博客上表示,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
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
那么,对于高强度的工作以及“996”,科研人员是如何看待的?
01
姬扬(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
主动的996是美德,被动的996是恶俗
对于“996工作制”的看法,两句话足矣:主动的996是个人选择,可能是美德;被动的996是仗势欺人,肯定是恶俗。
这同样适用于学术界。科研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或者说社会劳动,只是劳动的具体方式有差别。
02
喻海良(中南大学教授):
不是足够拼,迟早会被落下
大学青年教师,特别是自己一个人起步发展,一方面需要认真教授本科生课程,一方面需要争取科研项目、养活团队,一方面需要撰写学术论文专利,如果不是足够拼,迟早会被落下的。我个人觉得996工作制不是很多啊。
03
李明阳(南京林业大学博导):
目前,正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我国也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节点上,如何在此历史机遇期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