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城市辣味饮食文化兴起,辣椒如何用200多年统一中国胃(2)

城市辣味饮食文化兴起,辣椒如何用200多年统一中国胃(2)
2019-07-19 15:53:56 第一财经

日本学者中山时子1980年在《中国之食文化》中给出了一个泛泛的解释:“说起川菜,首先想到的就是辛辣的辣椒味道,这种依赖香辛料和调味料的饮食习惯,与夏天热气腾腾导致食欲不振不无关系。”但这无法解释,为何闽粤等地同样存在疰夏的情形,传统上却不爱吃辣。四川学者蓝勇则解释说,这一是由于长江中上游的冬季湿冷、日照少、雾气大,辛辣食物可祛湿抗寒,二是由于有吃辣食俗的移民迁入。这乍看似不无道理,但印度、泰国、墨西哥等国吃辣的烈度都大大超过中国,它们的冬季可并不湿冷,无疑也不缺日照。

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中提出一个更可信的观点: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其实与当地社会贫困缺盐有关。辣椒在中国用于食用的最早记载,现在所能查到的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编成的《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里明确指出:吃辣是为了“代盐”,且最早是在“土苗”中率先流行起来的。到道光年间(1821~1850),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居民嗜酸辣,亦喜饮酒”(《清稗类钞》)。他结合清代中国农业的内卷化进程,认为人口的增殖使得农民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土地用于种植高产的主食,加上山区获得食盐成本高昂而不便,此时辣椒作为一种用地少、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的调味副食,遂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穷人偏好“重口味”,原本是事理之常。因为在食物匮乏、少有余裕的年代,贫民必须尽可能地依靠能填饱肚子的主食为生,而为了尽量吃下粗粝的杂粮,就需要能“下饭”的副食。那些干重体力活的人,尤其需要咸、辣的菜肴佐餐,其浓烈的气味也能掩盖腥臭或腐坏的食材(如内脏、猪血),使之不至于难以下咽。客家菜有咸、肥、香三个特点,咸制食物十分丰富且重要,而其目的都是为了刺激食欲。因此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对穷人的重要性可说无与伦比。《清稗类钞》饮食类三“瑶人嗜条”:“瑶习,向例于每年迎春日,男妇老幼齐至县署,听候派盐,由县署分别大小,给以数大碗或二三碗不等。”山区的瑶族甚至将盐视为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江浙一带也有“吃到天边盐好,走到天边娘好”的俗谚。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