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小红书的悖论(3)

小红书的悖论(3)
2019-06-10 18:29:30 第一财经

但小红书模式——至少从目前的产品设计看——存在一个天然悖论。它既依赖用户生产跟品牌和商品相关的优质内容来保持“种草社区”的活跃度,又不能任由不受平台管控私自接单发布品牌广告破坏社区生态。

身为“种草社区”,小红书的内容生态天然地更贴近品牌与商品本身,平台分发机制模式又千人千面,这直接导致一个不透明地带产生。举个例子,你可以根据一个微博账号的粉丝数量来推测内容浏览量,但在小红书,一个拥有100万粉丝量的账号也许某一篇笔记只有1万浏览量,而一个只有1万粉丝的尾部KOL的某一篇笔记可能会有100万浏览量。这个无法准确计算的不透明的部分,正是KOL和MCN机构的溢价来源。

一刀切的做法能够帮助平台迅速清理垃圾广告,净化内容生态。但在一个“种草社区”内,如何评判一篇笔记、一张图片是违规的广告行为?小红书至今也没有对此给出清晰的答案。这也是此次新规引发KOL和MCN机构集体不满的矛盾焦点。其实微博和抖音也存在广告和用户体验的平衡问题,但在这些平台上,至少,广告基本肉眼可辨。

尽管瞿芳表示内容生态治理最重要的是产品技术和人工审核,但仍旧有多名小红书用户向《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自己发布的常规笔记被提示内容违规,需要二次编辑并通过审核后才能重新发布。这种“宁可错判”的做法不但意味着大量中部和尾部KOL很难再正常生产内容,同时对看笔记的用户群体来说,他们的用户体验其实还是受到了伤害,因为毕竟有一部分优质内容流失了。甚至于未来他们可能看到更多的广告,只不过是向小红书报备过的广告而已。

瞿芳曾透露小红书97%的内容是UGC产生的,每天的曝光占比中也有70%的内容来自UGC,KOL生产内容的占比不高。但yoyo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认为这个数据并不合理,她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我们观察了很久,小红书上海量的高质量内容主要是KOL们生产的。小红书的重度用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看不发。他们喜欢通过不断刷新页面来获取有价值的分享内容,输出只是偶尔发生的行为。”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