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多年以来,市场的旧视角习惯于盯住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规模,以分析央行政策走向。但是,2018年11月至今,这一数量信号在多个维度同步淡化,叠加2019年3月末至今的逆回购长期暂停,使得市场难以揣测央行心思,进而衍生出“政策转向论”和“火线降准论”两种对立的猜测。我们认为,公开市场操作(OMO)数量信号之变,并非央行立场之变,而是预示着OMO功能机制的新变革,并将带动分析视角的新进化。
随着近期货币市场利率频繁低于OMO利率,央行迎来宝贵的政策窗口,可以通过适时下调OMO利率,修复货币政策传导的价格信号,以取代粗放式的数量信号,为“利率并轨”进行前期铺垫。面对这一窗口,央行料将缓步慎行,根据不同情境从容决定降准、降息(OMO利率)的次序和时点,以更好地平衡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改革”。同时,利率传导的“调轨”和“顺轨”料将加速推进,但是“并轨”不急于在年内完成。我们建议,在OMO功能机制的变革前夜,投资者需要适度修正旧视角,以更加深刻的改革视角解读OMO的政策信号,从而准确地洞察央行的长短期施政思路。
一个异象,两种猜测
近年来, OMO的规模逐渐成为市场判断央行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同时,众多研究机构亦习惯凭借这一数量信号,前瞻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其他政策工具的未来变动。但是,2018年11月至今,在“稳增长”布局和发力的关键阶段,这一数量信号却在三个维度同步淡化,使得央行心思看似变得难以捉摸:
第一,方向趋于模糊。2018年11月初至12月中旬,公开市场操作首先进入了一段长度罕见的暂停期。此后至2019年1月中旬,公开市场操作骤然发力,向市场密集注入大量流动性。1月12~18日单周的净投放量就高达11600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最高值。但是,随后的操作方向又旋即掉转,1月19~25日单周以及2月2~15日单周均出现了海量净回笼,回笼规模分别位列史上第三、第五名,因此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信号不再明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