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2014年1月,《大气十条》出台几个月后,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成为政治任务。
但上述的瞩目成效得来不易。
“大家一定还记得2016年底和2017年初的那场跨年霾。当时,我作为原环境保护部大气司司长是感到非常绝望的。因为这7天北京的PM2.5累计相当于1800多微克,如果平均分摊到365天,每天就增加了4微克多。”2018年初,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说,“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回忆说,2013~2017年是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历程中措施最系统、力度最大的5年。短短五年间,北京市的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PM2.5年排放量分别下降了83%、43%、42%和55%,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下降了25%。
同时,在诸多治理措施中,燃煤锅炉治理、民用燃料清洁化、产业结构调整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最为显著。
北京是如何做到的?
贺克斌介绍,北京有一套全面、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这是20年间逐步成型的。这套体系包括:完备的法治系统、系统性的环保规划、严苛的地方排放标准、强而有力的监控体系以及北京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在过去20年间,北京市范围内建立了1000多个空气监测站,对PM2.5在内的6种污染气体进行监测,并实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向公众告知。”贺克斌说。
其次,20年来北京市商用、民用供电供暖结构优化,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能源消耗中,超90%为电力、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城镇地区已告别“烧煤取暖”。
这背后是北京市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北京市政府对每120平方米、年均所需供暖120天的住宅提供约8000元的补助。2013年至2017年,有超过90万户家庭的供暖系统获得升级。
北京市高质量发展进入播种季,也到了收获季。 2018年,北京市GDP超过3万亿、增长6.6%,人均GDP达2.13万美元、居全国第一;全员劳动生产率24万元/人左右、居全国首位
年过五旬的时连山没有想到,仅仅一年时间,他这位需要帮扶的低收入户就成功“脱低”了。 时连山是北京市延庆区刘斌堡乡下虎叫村村民,该村一直是北京的低收入村
4月12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站采访中,上海市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G60联系会议办公室主任高奕奕透露,国家发改委编制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把G60科创走廊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