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有空间,不需要央行直接购买国债(6)

2019-02-19 09:26:3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至于央行多发货币、直接注资企业以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这是错误地解读了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所得出的结论。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美国确实注资了个别大型的金融机构以防止整个金融体系崩溃,但事先已说明了这个举措是暂时的。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当被注资的企业转亏为盈时,资金又归还给了美联储。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夫将QE(量化宽松)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纯粹的QE,央行通过电子划账的方式将短期头寸注入银行,以压低市场利率;另一类称为财政QE,即央行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股权,以挽救这些处于濒危的机构。他指出中央银行一般都不愿意混淆货币与财政的功能,所以出手的次数不多,而且是暂时的。

回到中国的现实,如果这样大规模地以降低企业杠杆率为目的,扩大货币发行进行注资,那么谁来决定注资的规模、标准等?如果真要这么做,它与以前的财政拨款给企业融资又有什么不同?不又是计划经济的另一种形式吗?这样又何从谈起让市场发挥主导性作用?

最近有个新词叫“守正创新”,原意是指国家的大计方针,用在货币金融方面也挺合适。意思是指任何新的观念、新的政策建议必须从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判断出发,建立在正确的定义和正确的理论之上,否则这种标新立异不会被大家所接受,因为它们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于事无补。

(作者系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