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对员工持股计划和大股东“兜底”行为颇有研究的正谋咨询研究员罗霄翔向第一财经记者解释,“就东方海洋这个员工持股计划而言,信托规模是5亿元,其中劣后级是1.7亿元,优先级是3.3亿元,信托计划筹资的资金用来购买自己公司股票。从条款来看,如果(员工持股计划)亏了,则先亏损劣后级,如果亏完劣后级还不够,则由大股东给优先级保本保收益。”
但东方海洋集团因员工持股计划补仓的金额达到了2.76亿元,表明大股东很可能不止为上述员工持股计划的优先级资金保本保收益,还为员工提供的劣后级资金保本保收益。罗霄翔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般而言,大股东会私下给员工持股计划的劣后级保本。”
也就是说,员工是名义上的兜底方,但实际上真正的兜底方,还是控股股东。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一般而言,股票质押、定向增发、员工持股计划、大股东发行可交债,这几种形式,多数时候私下里均存在大股东“保底”的条款,只是不会放在台面上,
除此之外,东方海洋控股股东还偿还了7.94亿元的负债。控股股东何以背负这7.94亿元的债务,无从知晓,但2017年定向增发募资5亿,不排除其中没有大股东“兜底”条款。
“兜底”条款使得资金方放心将钱给到上市公司,从而账面来看上市公司资金富余,而大股东却捉襟见肘,一旦遇到需要补充质押担保物、兜底条件到期,则大股东将面临巨额资金支出,“这时候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借上市公司的账面富余,来补控股股东的短缺。”上述资深市场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