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然而,与逐日剧增的个体诉求不匹配的是,医疗体系的公共供给明显不足,居高不下的医疗支出成为个人、家庭,甚至政府的不能承受之重,以致“医疗焦虑”盛行。
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最高为13%,因病致贫发生率最高为5%。在医疗费用中又以药费占比最大,国外知名医疗网站Beckers Healthcare显示,全球药品花销从2007年的7250亿美元已经涨至2017年的1.13万亿美元,后者几乎相当于2017年澳大利亚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在中国,天价药更是屡见不鲜,尤其是治疗癌症等急难重症的“救命药”,素有“一粒药一克金”之说。
据英国《金融时代》报道,31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进口抗癌药物价格平均是英国的两倍。2016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常见癌症的支出和财政负担》显示,中国癌症患者的家庭年收入折合为8607美元,而癌症患者的人均就诊支出共计为9739美元,这个数字在过去15年里大概增长了5~10倍。
任何一场大病都可能让一个中产家庭“破产”,是目前重疾医疗中的客观事实。
印、美医药两条路
面对药价高、用药难的挑战,各国的应对“招式”各有不同。
1. 印度低价仿制药路线。
所谓仿制药并非假药,而是在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到期后,由其他厂家所生产的与专利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替代药品。
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制药和生物技术劳动力市场,是当前全球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基地之一。质量上,格列卫等印度仿制药能达到99.9%的效果,价格上却只有欧美原研药的20%~40%,有的甚至只有10%。
“物美价廉”成就了印度的仿制药大国地位,2016财年,印度出口仿制药价值168.9亿美元,增速为9.44%,仿制药出口量约占全球的20%,60%以上出口到美欧日等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