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银行净值化理财转型,准净值相差3到5个BP

2019-01-10 09:28:5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长期购买理财产品的朋友近期可能突然发现,自己购买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变水了”?

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五万元起购”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为例,虽然手机APP上标注的上日年化为3.78%,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一年期的收益率是3.78%,事实上这个收益是浮动的。

张先生甚至发现,自己在一家股份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最终到手的收益率,与上日年化收益率有3到5个BP(基点)的差距,这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不断进入深水区,一批“准净值化”产品已经陆续上线。“如果算上这块‘准净值’的理财产品,估算目前行业的净值化产品比率已经有30%~40%。”某股份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与此同时,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2018年的债券牛市行情下,银行理财固守普遍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所以投资者对理财结果并没有明显感知。但是,下半年随着非标市场“降温”,银行理财在2018年价格下降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相差3-5个BP背后,准净值已经逼近40%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以一家大型股份行资产管理部为例,早在2017年11月,一行三会发布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时,该行便开始开发系统。2018年5月资管新规正式稿发布后,该行便有部分净值化产品陆续发行试水。

上述股份行资管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如果简单地将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阶段,净值化产品在整个理财产品中占比过半才叫后期,那么虽然目前各家银行差异较大,参差不齐,但行业整体仍处在初期阶段。

于是,“准净值”成为理财行业引导投资人接受净值化承担风险的“引子”。业内人士透露,“准净值”大多是在老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与客户展示的方式已经以净值、或者依据基准利率、承诺收益的方式呈现,但是背后运作方式还不能完全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来运作。只是希望将客户往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方向上引导。 这也造成目前行业内准确的净值化产品统计口径难以衡量。

1234...6全文 6 下一页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