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改革开放亲历者回忆四十年十大瞬间(3)

2018-12-19 17:00:5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001年中国“入世”后,银行体制改革滞后问题引起关注。CF40学术顾问、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理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回忆,中央在2002年召开了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决心要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前,彻底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由此确定了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实现市场化的路径。但当时,国家财政捉襟见肘。2003年5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带队向国务院汇报了第二次改革构想和实施方案,此次方案的重点就是为银行处理不良资产和增补资本金找钱,而方案提出的是用外汇储备解决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资源的问题。找到资金后,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大幕也就拉开了。

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香港挂牌上市。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同时上市,创全球有史以来IPO最大规模。据CF40学术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回忆,当时工行上市时,仅法律尽职调查资料就高达80多吨,这些材料现在仍保存在工商银行巨大的资料室中。

7. 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欠临门一脚。

改革开放亲历者回忆四十年十大瞬间

2015年10月23日,央行在发布降息降准消息的同时,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亚太股价应声大涨。(来源:网络)

2000年左右,中国基本实现了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2004年实现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利差管理模式。CF40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称,在应对流动性过剩和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繁重调控压力下,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对缓慢。直到2012年6月,我国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2013年7月基本取消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最终宣布放开了存款利率管制上限。

不过,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之路还没有走完。未来,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放开,将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8. 汇率改革重启与仅持续三天的“8·11汇改”。

改革开放亲历者回忆四十年十大瞬间

图为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重启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走势。(来源:网络)

2005年7月21日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中央银行宣布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盯住美元的临时性政策取消,人民币真正同美元脱钩。

2015年上半年,IMF关于人民币入篮的报告批评了人民币中间价非市场化机制,为了让定于11月底举行的IMF董事会顺利批准人民币入篮,央行在8月11日,下调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近2%,并启动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每天早晨的中间价由三个因素决定:头一天的收盘价、隔夜全球外汇市场变化以及其他因素。但汇改直接刺激了人民币贬值预期,导致资本外流急剧增加。

余永定回忆,从8月11日开始的汇改仅持续了三天就名存实亡。之后,为了稳定金融体系,央行动用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才最终基本消除贬值预期。此次改革教训深刻,在改革次序的选择上是有瑕疵的。

9. 央行与IMF九轮密集磋商推动人民币加入SDR。

改革开放亲历者回忆四十年十大瞬间

2008年10月8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行人看着不断变化的外汇荧幕。美联储和世界各地的六家其他主要央行在当日降息,试图防止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崩溃。(东方IC 资料图)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