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券商“走出去”25年:接轨国际市场难点在哪儿?(3)

2018-11-30 09:17:0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与大型券商相比,中小券商则处于试水阶段。第一财经记者向一家净资产超过160亿元的中型券商了解情况,该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短期内他们并没有向海外拓展业务的打算。

在市场人士看来,中小券商有潜力涉足境外业务,但受限于缺乏国际性人才。

黄立冲表示,“在内地券商之间的竞争靠规模和实力,以IPO为例,该业务受政策影响大,投行业务时亏时赚,证券公司要有一定的规模和本金能承受这种过山车式的‘行情’。与之相比,境外券商行业的竞争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它们比拼的并非规模,而是经验、能力、知识和技巧。如香港市场诸多本土券商规模和资金实力并不雄厚,但它们对市场能够精准把握,反而实现‘弯道超车’。反观内地中小券商,即使赴港设置了机构也仅处于试水阶段,对境外业务的投入不足以吸引到高质量国际性人才帮其管理。海外人才更关注应聘的公司能否表明其业务的目标、发展策略、投入的资源,并以此判断他们是否满足职位的要求,但是部分中资券商高管对境外市场了解并不深刻。 ”

回顾中资券商在境外的业务布局,博大金融控股非执行主席温天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设立、参股、收购经营机构,中资券商在境外均有不同的案例存在,这在市场上被视为可接纳的模式,然而中资券商通过香港进驻国际市场后并没有突出表现。

海通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吴一萍和周洪荣则透露,从国际业务收入的绝对规模来看,国际一流投行的国际业务收入是我国证券公司的10倍至20倍,甚至更高水平。从相对占比情况来看,国际一流投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都在30%至40%的水平,而我国证券公司的占比还是处于个位数水平,最好的也就在20%左右。

有券商非银分析师认为,未来随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中资券商建立国际网络、与国际资金和国际市场接轨尤为重要。

温天纳表示,近几年部分内地券商收购了以香港为基地的境外经营机构,双方在资金、管理层、技术上经历不同程度的磨合,在此之后中资色彩渐浓、国际色彩淡化,未来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国际竞争力。黄立冲则认为,证券公司业务复杂,国际业务更多的需要靠国际性人才。此前券商多利用境内人才,海外业务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业务萎缩、风控失控的难题。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