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长三角区域合作先导区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
长三角邻界区域合作已具良好基础。长三角邻界地区有着相同的方言、民俗等文化,地理环境相同,边界亦无大山大江阻隔,自古以来,居民交往密切。改革开放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三地合作不断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出现了新变化。其一是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趋同,其二是“回波-扩散双向效应”开始出现,其三是共建平台成为区域合作新模式。
首先,三地经济水平趋同、产业结构相近。虽然苏州人均GDP明显高于上海西部六区与浙江嘉兴,但三地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非常接近;三地产业结构类似(长宁区以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均占据主体;三地的制造业结构也不断趋同。这对三地开始专业化分工、产业内部贸易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其次,扩散集聚的双向效应开始显现。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上海经济扩散效应占主导,长三角地区都成为上海扩散效应的受益者,苏州受益最大。90年代初浦东开发区设立,出现明显”回波效应“,邻界资源不断向上海浦东集聚。建设取得大发展,而上海西部区域却因浦东磁吸、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开放滞后,被苏州、嘉兴超越,成为长三角核心区的“夹空层”;2008年左右进入“回波-扩散双向效应”阶段。上海对浙苏民营企业与资本的磁吸增大,上海对周边的幅射能力也在加强,三地经济联系密切。上海西部区域在上海都市区的扩散效应下,经济发展提升。苏州、嘉兴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上海经济的幅射,保持了较快增长。回波-扩散双向效应的产生,使沪苏浙邻界区域成为长三角经济融合的核心。这需要政府顺应这一趋势,通过设立长三角合作先导区,助推这一区域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