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在当时,中国的汽车产业起步薄弱,需要从产业政策层面,保证中方的利益和话语权。但是,这也造成了部分合资公司的中方企业不思进取,躺在合资公司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一家咨询公司的负责人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时至今日,回头看当初合资公司成立的初衷,希望“以市场换技术”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成,是时候改变这种模式了。
随着合资进程的深入,早在2005年,业内就开始了对于合资股比放开的调研和讨论。记者了解到,在当时,国家发改委就曾进行调研。当时调研结论认为,50%的合资底线没有帮助中国企业取得决定权,合资企业的控制权实际长期为外方掌握,包括研发、采购、营销、人事等,股比底线其实已失去意义。
不少外方公司的高层也在不同的场合呼吁中国放开股比限制,理由是,50%:50%的股比对合资企业来说,效率是最低的,在战略制定、决策等方面都要反复讨论,甚至是博弈,并因此错失市场良机。
呼吁的声音有多急迫,反对的声音就有多激烈。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集团,包括不少业内人士都强烈反对合资股比放开,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放开合资股比,如果外方加大股份持有,中国的汽车产业将会出现“空心化”的问题。
自此之后,业内对于合资股比的放开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的自主汽车工业仍然十分“孱弱”,放开股比无异于引狼入室,将对自主品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也有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保护永远都不可能诞生强者,只有开放竞争,才能倒逼自主品牌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