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美国次贷危机十周年,世界金融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8-09-20 09:48:00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如果从雷曼兄弟倒台算起,全球金融危机已走过十个年头了。全球经济似乎又处在一个转折关头:好不容易催生的经济复苏又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处于可能夭折的境地。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已经或即将开始由非正规转变为正规,巨大的资金流从各个角落涌向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外流、货币贬值的重大压力。特朗普政府执行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其与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诸多国家发生了贸易摩擦,这些摩擦若不尽快解决,会打乱以往几十年形成的全球产业链,减少贸易和投资,将全球经济复苏扼杀于摇篮之中。

与此同时,仍不应忘记,从更深层的角度看,金融对全球经济起着与贸易同样重要的作用,具有同样甚至更重大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的起源不正是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吗?目前出现的民粹主义难道不或多或少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后果之一吗?因而,在目前对全球金融作进一步研究,仍是适宜且紧迫的。本文拟对全球金融过去十年的变化进行梳理,识别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变化,找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预判它们今后的发展趋势,分析它们对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全球金融的七个变化

就全球金融而言,以下七个变化最为重要,值得关注。

首先,与危机前相比,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增大了。它主要表现为: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先后采取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措施,投放大量货币购买风险资产以降低风险溢价,从而降低企业和家庭的融资成本,以刺激生产、投资和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行已经从“最后贷款人”变成了“最后交易商”。从挽救经济免于全面崩溃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应该予以肯定。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意识到,仅仅对单体金融机构进行督管是不够的,不足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因而在2010年的G20峰会上,国际社会就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达成了一致意见,其核心观点是从客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各种措施,如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额外资本要求等等,防范由于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实施宏观审慎的机构安排各国不尽相同,但在相当多的国家,央行占了主导地位。例如,英国政府授权英格兰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赋予其维护金融稳定的必要工具和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构建的“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明确地指出,其不仅包括货币政策,还包括宏观审慎政策。

1234...8全文 8 下一页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