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合规及竞争压力之下,滴滴运力难免有所下滑,尤其在高峰时段,乘客端的需求始终无法得到全面满足。
“在出行中,需求的峰值与谷值相对分明,在峰值时,滴滴无论怎样完善都无法满足全社会的需求,这是客观问题。”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与其如此,不如试水聚合,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正因如此,一方面,滴滴接入聚合模式意在丰富供应线,降低供应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防御性的考量。诚如互联网观察人士尹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所说:“假如滴滴不去做这块(聚合模式),用户可能就会被慢慢锁定到其他平台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滴滴接入“秒走打车”的一个月前,4月26日,美团打车在上海、南京上线“聚合模式”,接入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神州专车等出行服务商。美团方面同时表示,新模式侧重用技术投入推动用户体验,不会涉及大额补贴。随后,上线不到2个月,美团打车又先后两次宣布增加试点城市。截至6月5日,美团“聚合模式”已在27个城市推进。
而早在2017年7月,高德地图便上线一站式出行平台——“易行平台”。一年后,开始推广聚合模式。一度有流传的数据显示,高德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网约车平台。对此,虽然高德方面回应称市场流传数据不实,但这一消息也让外界充分看到了“聚合模式”的魔力,尤其是高德地图本身并不拥有自己的运力。
不过,虽然滴滴、美团、高德等玩家均涌向网约车聚合模式,但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却不尽相同。“对于滴滴来说,主要是因为打车业务发展遇阻,所以才采取这种聚合模式,来作为一种补充方式,它还是以自己提供的第三方服务为主。”互联网观察人士丁道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而对于高德,主营业务是地图,流量是“多余”的,通过聚合模式不仅可以增加用户黏性,还能实现商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