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从实验室技术模型到样机、从样机到可量产的产品,海信的技术研发人员又经受了3年的“折磨”,2014年9月,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100吋超短焦激光电视。从2007到2014,整整7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海信终于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当天播出的央视新闻联播对其进行报道并评价:激光显示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电视显示技术的长期垄断地位。
正是凭借在激光显示技术上独树一帜的开拓性创新,海信成为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平板显示技术委员会(TC110)激光显示标准组组长单位,刘卫东博士成为该标准工作组的召集人。
2015年1月,海信激光电视亮相CES。韩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朝鲜日报》报道了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的领先优势。该报援引一位三星电子一位高层相关人士表示:没想到中国企业率先推出了技术卓越的激光电视。
》》“让最骨干的顶上去”
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技术的真正落地还有数不清的关口。
“那时激光电视研发力量大多是从重点实验室出来的,对于实际产品的产业化了解得太少,缺乏量产的经验。”一位早期参与研发激光电视研发的技术人员回忆,试产过程中,在解决产品某一可靠性问题时,原理机理搞不清楚,只能反复试验,前后试验了11种方案都失败了,“什么招都使上了,但就是解决不了。”
寸步维艰的时候,刘显荣拿一句话给自己打气——研发人员要有自己的体面,“这个事情总得有个交代吧”。
有很多人撑不住走了。“海信激光显示在画质、寿命、良率、功能等指标上,对标的是成熟的电视标准。很多人会觉得工作量太大,压力很大,在那种状态下,不能苛求他们坚持下来。”
更多的研发力量需要顶上去。2015年,时任海信多媒体研发中心显示研发部部长曹建伟接到调派人手支援激光团队的任务时,没有丝毫犹豫——“最重要的事得要让最骨干的顶上去。”
“电话里,曹总讲到第三句话时,我就同意了。”时任显示研发部模组技术所光学组组长钟强回忆,接到调令时自己在模组研发光学组干得正顺手,但他答应地很爽快。理由只有一个——“研发人员都喜欢做新的东西,体现更多研发价值的工作,尽管这个活儿能不能干成是个未知数。”
海信激光显示研发团队难得的合影。前排依次为郭大博、刘显荣、钟强
到了激光团队之后,钟强发现比自己想的难多了。
“难到什么程度?光学引擎镜头我们最开始想引进外部专家,做了很多调研后发现,全世界真正能够独立设计达到我们要求的镜头的,不超过10个人,你要想挖他们过来很困难。这也说明,开发镜头的技术难度之高。”
这群“技术控”用死磕将一切成为可能。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4k镜头的攻克。作为行业内公认的最难的镜头,4k镜头机械加工达到了接近极限值的10微米精度,而镜头装调精度标准更是严苛到5微米,相当于误差不到一根发丝直径的1/20。经过数百次调试的调试和积累,海信激光研发团队才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组装调试手法。2016年7月,全球首款DLP超短焦4K激光电视由海信发布。
“在我们开发之前半年,行业内最大投影产品代工厂商就说要开发这种镜头,相比之下,我们就是新入门的小学生,但我们量产一年半之后,它才量产。”相比此前承受的挑战、挫折与煎熬,现在钟强更愿意谈起的是参与其中带来的成就感,“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把手工程”
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如果最高领导者没有技术背景,很难在技术创新方面出现重大突破。坚定不移推动电视产品走向高端,往技术深度更高的层面去做,是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一直在坚持的事情。
在激光电视的研发中,找不到海信引以为傲的技术基因,这是他不允许的。“激光电视从一开始就是对标的成熟的液晶电视的标准。周董的要求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刘显荣说,4k激光电视的决策、开发过程,都是周厚健提出方向,并且持续指导研发工作。“有时候我们会想着指标低一点儿行不行,周董态度很坚决:不行。”
市面上也有一些打着激光电视旗号卖产品的的投影厂商,这从来不是海信的选择。“周董要求我们要做一个穿鞋要走正路、要走长远路的一个企业。我们的激光电视从一开始,是朝着电视的指标定义的,去做这个产品做出来。不走投影机那种兼容、对付着用,或者改一改像激光电视的东西。”
2017年10月,海信4K激光电视在美国高端音响店开售。
如今,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已申请478多项专利,核心的激光光学引擎可100%自主研发设计,从研发、设计到整机生产制造完全自主运营,70%以上的制造成本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8年5月,海信推出80吋激光电视L5,上市即成爆款,,并在今年第26周登上电视市场畅销榜榜首,这也是中国彩电市场畅销榜榜首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激光电视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