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海信激光:中国电视40年的光荣与梦想(2)

2018-12-17 18:21:56    中国网财经  参与评论()人

在彩电行业里一起摸爬滚打的同行们,此刻更能理解他的感受。

自1958年天津712厂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视机以后的几十年间,历经电视黑白显示技术、彩色CRT显示技术和液晶平板显示技术,中国上百家电视企业饱受缺乏核心技术困扰,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在CRT时代,我们中国品牌只能做整机生产,不掌握核心技术,因此只有连年价格战,连年在亏损的边缘挣扎,绝大多数利润被外资品牌抢走;在平板电视时代,中国品牌的处境有了很大改观,但还是跟着欧美日韩在走,不需要对战略方向考虑太多。”在一次讲话中,时任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乔跃山发问:“中国彩电企业必须思考:方向在哪里?”

  >>一项关乎中国彩电业未来的事业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一直有着技术反超梦的海信做出了大胆尝试——以激光显示开启一条由中国企业自主定义的彩电发展道路。

与自然光色域相比较,传统显示设备只能再现人眼所见颜色的30%,而激光显示方式可覆盖90%,达到90多万种颜色,使人们能够最接近真实、最绚丽璀璨的全新世界,被产业界誉为“人类视觉史上的革命”。

海信激光:中国电视40年的光荣与梦想

激光显示这一超强的色彩表现力,对于一直专注画质和显示技术的海信来说,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激光显示这一全新的视觉解决方案,对于一直饱受日韩显示技术和显示产业控制与宰割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2007年,海信开始进行激光显示技术的储备,并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刘卫东担任课题组组长。2011年,相关研究人员一并划入新成立的海信数字多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显示所,进行产业前沿技术的研发。

海信的“野心”就是中国彩电产业未来的希望所在。大家在期待它能攻克眼前的难题。

  〉〉试错4年,确定技术路线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

尽管科技界对于激光显示技术应用的研究时间已经不短,但激光显示技术从“专属精密仪器”的属性,转化成“普通家用消费品”的时间,才刚刚开始。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参照,所有的关键技术都需要自己摸索,成为海信研发团队遇到的的最大难题。

海信激光:中国电视40年的光荣与梦想

经过4年的试错,研发团队才找到激光光源+超短焦镜头+抗光屏幕的的技术路线。

2007年入职海信的郭大勃是最早加入的成员之一。这位刚刚走出校门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很快就和同伴们意识到,现实处境的窘迫。“做863项目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偏向于做样机为主,做出来的整机像个‘庞然大物’,而且功耗高,不适合作为家庭消费品。只能说我们看准这个方向是有机会的,具体的技术方案是什么,我们没有思路,走了很多弯路。”

“当时的研发小组经历了无数次反复实验,终于锁定了‘超短焦’这一概念,把激光光源和超短焦结合起来,此前从没有这个技术路线。”2011年夏天加入团队的北京大学光学专业博士生刘显荣见证了激光电视研发过程中这一重要节点。“在此之前,激光投影用的都是长焦镜头一次成像,超短焦投影技术投射距离短、亮度损失小、节省空间以及避免画面遮挡,可以大大提升便捷性。加上屏幕,几乎就构成海信最早的激光电视的形态。”

经过4年多的试错,2012年初,一台体现海信激光电视雏形的DLP混合光源激光电视技术原型机在美国CES上展出,这是海信首次公开展示激光电视技术路线。等到一年之后,LG才正式展示了类似的产品。

  〉〉整整7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但很快,技术的尝鲜者们落入了同样的困境:第一代产品把激光电视需要的激光器、超短焦镜头和屏幕等要素都具备了,但都遇到了产品可靠性问题。毕竟,作为一个“新物种”,激光电视涉及结构、电子、热流多个技术方向,不是电视厂商的优势。大多数厂商选择了退出,包括LG在内终止了技术的开发。

海信的选择是招兵买马,继续做下去。

2012年,在投影模组研究和开发20 年之久的李文宗博士带领7个人的台湾团队加入海信,成员技术专长分布在激光投影所需的电(电路)、热(散热)、光(发光)、机(机械)等方向,弥补了海信在机械和散热方面的研发短板。

海信激光:中国电视40年的光荣与梦想

整整7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2014年海信实现了激光电视从0到1的突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