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当年底前将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登记的中央“企业”全部改制为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公司”。随着这一历史性工作的完成,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将全部变身为国有控股公司,这一从“企业”到“公司”的转变,再次证明了深化国企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从企业治理向公司治理的转型,以加快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灵活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因此深化国企改革就是要全面进入公司治理时代。
那么,企业治理与公司治理这两种治理有何不同?它们各自呈现为何种治理模式?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经历着怎样的改革转型历程?当前的状况是怎样?未来的改革方向在哪里?对此,本文首先将建立起一个关于企业治理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两种治理所呈现出的治理模式,即企业治理下的行政型治理模式与公司治理下的经济型治理模式;进而将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国企改革过程中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型历程;接着分析这一渐进式改革带来的当前结果,即行政型治理与经济型治理这两种治理模式并存的“胶着期”及其在当下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将在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这一总逻辑下,提出进一步深化国企治理改革的几个具体方向。
分析基础:
两种不同性质的治理及其模式
全民所有制企业是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形态,行政型治理是其典型的治理模式;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则需要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型治理与之匹配。1996年,笔者从资源配置、经营目标和高管任免等三个维度总结了其治理特征后,提出了“行政型治理”这一概念。所谓行政型治理就是企业治理运作过程中,按照行政化的方式决定其资源配置、高管任免和经营目标;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经济型治理”模式,即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以市场化的方式决定高管任免和实施经济化的经营目标。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 36kr供图 “中国内地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大爷大妈都会搬着小板凳去看K线,并且觉得自己看得懂。我自己在交易所,我都看不懂K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