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健身市场:“大而全”遭遇“小而美”

2018-08-15 17:21:50    工人日报  参与评论()人

传统健身俱乐部遇困境,多种新模式萌发

健身市场:“大而全”遭遇“小而美”

借着暑假和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风”,曹阳所在的健身俱乐部策划了一系列的营销方案,“去年俱乐部业绩没达标,今年从上到下都绷紧了心里的弦。”

业绩不如预期,在健身行业还算不上多大的坏消息。有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过去3个月时间,仅北京就有20家健身房关门停业。而从几年前起,包括曾名噪一时的青鸟健身在内的多家健身俱乐部就在持续关店或“瘦身”。

与传统健身房面临困局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国人体育消费的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体育人口有望达到4.35亿人。

巨大的行业潜力催生了健身市场的多种新兴商业模式。主打个性定制的健身工作室,兼具社交功能的运动App,连接线下线上的智能健身舱,纷纷加入了蛋糕争夺战中。

洗牌并不只是淘汰,还意味着升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自我变革后的传统健身房与新模式针对不同群体差异化竞争,并存于市场的格局,将是未来健身行业的发展趋势。

“加州健身模式”遇困境

说起第一次进健身房的情景,上班族吴一帆还历历在目。刚进门,一位教练就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一对一”推销、劝说,“目的就是让我买私教课。”吴一帆坦言,这样的体验让他很不舒服。

“卖课和办卡,是大部分健身房教练的主要工作。”曹阳对此直言不讳。从2000年前后商业健身俱乐部在中国出现,就一直沿用着美国加州健身模式:场地大、设备全、预付费。由于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消费者预付款,也就不难理解俱乐部的工作为何都围绕“营销”展开了。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