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多环节存漏洞 “有机”农产品竟然农残超标

2018-07-31 09:07:53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农产品的交易数量大、频次高,而生产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当事人的违法成本比较低,也给了“假有机”生存空间。“即便被查出来以次充好,处理结果只是下架、罚款,但罚款的力度跟所获利润不成正比”,邱小龙说。

不少消费者认为有机就是安全的,非有机就是不安全的。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公司安全农业技术服务负责人金化亮认为,有的商家利用消费者这个心理,把有机产品“神话”了,形成了买家和卖家都盲目追求有机产品的现象,也为假冒有机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最终导致有机产品真假难分。

农业专家和有机农产品从业者建议,公开认证企业的信息,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提高认证企业资质门槛,建立专业化队伍;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抽检纳入各地例行监测、执法抽查、风险评估监测范围。

寿光菜农之家联合社理事长朱在军等人认为,企业要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就要建立生产、品牌维护、销售全程可追溯的封闭体系。可借鉴日韩的农协农会等通过产业组织体系重塑生产关系,建立闭环体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副团长刘同理认为,管理部门应对生产基地加强在线监控,减少贴牌假冒。此外,还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对仿冒者的处罚标准,并把结果及时向消费者公开。(记者 邵琨 林超)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