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花巨资建设却遭闲置 船舶岸电为何“晒太阳”?

2018-07-16 15:50:3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7月的上海阴雨连绵。在去年底刚投入使用的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上,记者看不到码头工人,只有港口作业车辆忙碌而有序。这里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之高,让人不禁联想起科幻电影里的“无人区”。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50%以上专业化泊位(危险货物泊位除外)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新建码头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岸电设施。

上港集团尚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副总经理孙金余告诉记者,为了打造绿色港口,洋山港四期码头投资两千多万元建成了船舶岸基供电设施,可满足1艘10万吨级、4艘15万吨级船舶同时使用岸电。如果将土建等综合成本考虑进去,岸电建设成本高达四千多万元。

作为船舶排放控制的重要手段,岸电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补贴支持。“2016年至2018年,中央安排车辆购置税采用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加快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主任工程师毛宁说,第一批共奖励56个项目、约2.06亿元,第二、三批共奖励189个项目、约5.3亿元。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李悦说,由于岸电前期建设成本非常高,收益却相对较低,因此让船舶和港口自主建设使用岸电基本没有可能,需要国家或地方加强政策引导,并给予一定补贴。“根据岸电的技术特征,排放量大或是对环境要求高的邮轮码头、集装箱码头比较适合使用岸电,补贴也是有选择地针对这些地方。”李悦说。

今年1月28日,洋山港四期码头完成了首次岸电实船测试,向长荣集团“长亮”轮供电12小时、共10345千瓦时。然而,港口工作人员却表示并不愿意让靠港船舶使用岸电。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