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国产芯片“补课” 各路资本发力:能否弯道超车?

2018-07-06 09:28:29    证券时报  参与评论()人

然而,我国的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和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加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出口到中国的这些物资有着严格的审查和限制,我们的集成电路发展一直受到制约。

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却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从2006年开始,集成电路产品超过石油成为我国最大宗进口产品,从2013年至今,每年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

据了解,芯片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组装等多个环节。相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芯片产业究竟在哪些环节掉队了?国中创投首席合伙人兼CEO施安平在研究芯片行业和考察了众多芯片相关项目后发现,制造和材料两个环节是我国芯片产业与国外差距最大的地方。

“从制造环节来看,这个环节需要的投资额相当大,可达百亿元规模,而且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制造环节所需要的核心生产设备我们也不具备,也没有生产更小线程更精密产品的技术,所以高端产品出不来。”施安平说。此外,他还介绍,从材料上来看,我国高纯度电子用的硅片相当一部分是依赖进口的,这也是我们需要“补课”的。

尽管上述两个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巨大差距,但有一个环节却可追赶海外,这就是芯片设计。“由于国家的逐渐开放和相关专业的留学归国人才增多,芯片设计环节是我国与国外距离最短的。”施安平说。不过,他也坦言,从原材料生产设备,到检验设备,再到制造设备我们都欠缺,如果国外在这些核心设备上“断供”,那么设计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

中兴事件之后,民间掀起了一波讨论和反思,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如此大的经济成就,却为何一个小小的芯片做不好?曾经在美国高通总部工作了八年,如今又回国创业的电子工程学博士、大普微电子CEO杨亚飞告诉记者,其实中国以前也能自主生产芯片,但做出来的产品用于军工,达不到民用的标准,即价格下不来、规格不够小不够精密。“原因在于没法规模化生产,只能在实验室里完成,一旦要联系工厂生产时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主要还是技术和人才问题制约了量产。”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