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对此,开拓药业创始人童友之颇为感慨。开拓药业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已陆续完成了三轮融资,最早公司获得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背景的基金,之后天使轮获得了联想之星的投资,那时候联想之星刚开始投资生物医药领域,开拓药业是它们的第二个医药领域投资项目,到2014年之后公司陆续获得了元生创投、弘晖资本这类专门成立的生物医药类基金的投资,开拓是他们投资的第一个创新药项目。
“几乎在2015年之前除了政府背景和外资背景基金会投资一些生物科技类项目,其他人民币基金很少参与,真正人民币基金参与医疗医药领域主要是2015年之后的事情。”童友之表示。
政策利好使得创新药成长周期与基金投资退出周期更为匹配。去年10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器械创新的意见》,对于重点支持的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给予优先审评审批,以及临床试验由批准制改为到期默认制的规定都将缩短审批的时间。
此外,在罗飞看来,除了港交所资本市场的窗口的打开之外,并购活跃也使得医疗投资机构在退出选择上更为灵活。“两年前,国内医药企业二级市场的市值不高,他们很难付出很大的资金进行收购整合,而现在行业发生了些新的变化。”
可见的趋势是,产业投资人纷纷成立医疗战略投资基金。来自动脉网数据,过去三年上市公司共发起设立或参与了近160只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拟募资金额超过2400亿元,产业基金设立数量在过去三年呈连续上升趋势。类似国药、天士力等医药公司专门成立了医药产业战略投资基金。
不过对于医药投资热潮,童友之有些担忧。“研究一个抗体要投入的资金量巨大,这么多的资金投入,让很多的海归投入到这方面的研发。现在的情况是你做出来了,将来临床批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个已经有人获批了,你必须要比他们更好,或者是在不同的适应症上面,有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但是国内的情况是,已经有二十家在报审批了,还有上百个还处在后面研发的阶段,后面的产品有可能将来进入不了市场,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在童友之看来,这种改良型的机会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并不大。
股权投资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够活得久。几轮牛熊更迭,能够活下来已是莫大的成功。幸运的是,一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不仅活下来了,还不断发展壮大,多年积累之后,百亿级私募开始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