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的中国方案

2019-02-25 09:23:57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访谈①·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国平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 刚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田学斌

1.破解“大城市病”的必由之路

光明智库:怎样看待过去北京患上了相当程度“大城市病”的历史背景和成因?为什么说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根本途径?

李国平:“大城市病”一般是指一个城市因规模过大而出现的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表现尤为突出。“大城市病”给北京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显而易见,一方面直接影响北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生活(包括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首都功能的更好发挥。

长期以来,由于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功能过度向北京集中,形成了比较严重的“虹吸效应”,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周边地区特别是河北省“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

通过疏解来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是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的首要选择,也是根除“大城市病”的治本之道。

刘刚:非首都功能超常规发展导致人口和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爆发,这是北京“大城市病”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前10年,北京经历了新一轮的人口快速增长,极大加剧了首都资源和环境压力,“大城市病”愈加严重。

从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北京的发展一度偏离了以世界大国首都为核心功能的城市发展轨道。因此,如何以首都核心功能的发展为主导,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探索形成北京与周边城市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探索人口密集地区空间优化开发和经济与环境友好发展的新路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234...6全文 6 下一页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