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上海和北京两座城市,谁能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2)

2019-02-18 10:35:38  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评论()人

北京金融街集中了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总部。

北京金融街集中了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总部。

始于金融街

在金融街广场中央,立着一座“古币·金融”雕塑,颇有金融街寸土寸金的意味。走过二十多年的北京金融街,成为北京金融业的重镇。

金融街的最早酝酿可追溯至1985年3月,时任西城区委书记陈元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推动西城“旧城改造”,并积极考虑“以公建促危改”的方式。

彼时,北京市和西城区就提出,在复兴门内大街到阜城门内大街一带,“主要安排金融单位事业用房和配套的商业服务业高大型建设项目”。

1986年末,阜成门桥东南角一幢新落成的办公楼竣工,称为阜成门内大街410号(现中国东方资产大厦)。这是当时北京最“牛”的办公楼,20层高,总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由中国银行占用七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占用三成。大楼落成当天,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为大楼剪彩。

1987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向时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在北京市西二环一带,建设金融机构聚集区,即金融街的构想。后因1988年9月国务院压缩基建项目,此事暂缓启动。

转机来自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这年5月,西城区委区政府提出“繁荣西单,发展西城”,明确提出建设金融街。6月1日,西城区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恢复西二环东侧(金融街)开发建设的请示》。经市政府同意后,国务院正式批准金融街规划。这一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在西二环路东侧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紧接着,北京金融街建设开发公司开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市设立北京金融街建设开发指挥部办公室。这一办公室也是1996年成立的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的前身。

至此,北京金融街的发展大幕正式拉开。

1993年到200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也是北京金融街从无到有,从建设到发展的关键十年。

按照1990年代初期规划,北京金融街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西抵西二环路,东临太平桥大街,规划用地10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约44公顷,道路用地约32公顷,绿化率超过30%。总体规划建筑面积为402万平方米。

规划虽然落地,但早期的金融街建设却依然面临重重困难。作为国内第一个定向开发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北京金融街缺乏专业的建设经验和坚实的资金支持。同时,由于1994~1995年中央严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北京金融街也经历了政策调整波折。

1994年8月,金融街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项目——金龙大厦(现金阳大厦)奠基。同年,通泰大厦、投资广场、平安大厦、建行大厦陆续开工。这是北京金融街第一批建设的楼宇,均在1999年前竣工。

第一波金融资源的潜力在两年间被迅速挖掘,金融街也自此迎来高速发展期。2001~2003年间,金融街有21个项目立项,其中的20个项目在2004~2006年间竣工,包括中国人寿双子大楼、英蓝大厦、网通大厦、鑫茂大厦等地标建筑。依照规划,金融街区域依广宁伯街和武定侯街划分为南区、中区和北区。而在2006年几大区均初步建成时,金融街核心区建筑面积已达455万平方米,比初期规划增加了约53万平方米。

初步落定的金融街表现出强大的资源凝聚力,新增金融机构对办公面积的需求日益旺盛,金融街的拓展建设势在必行。

25年间,金融街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被多次重申。直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金融街被明确定义为“集中了国家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集聚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在政策因素之外,首都北京与金融机构的历史渊源则早早为当代北京的金融格局埋下了伏笔。

“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和晚清时期的官办金融机构都有一定的历史沿袭关系。”北京市金融局研究室主任赵维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受到晚清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中国最早具备金融机构雏形的大清户部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大多聚集于北京。

20世纪后,随着沿海城市的贸易崛起,计划经济体系之下的金融机构像是处于财政部门出纳的辅助地位,致使北京金融业的地位开始下降。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又有很多金融机构为了寻求最新财政信息和政策扶持而涌入北京。自此,北京逐渐形成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相生相长的格局,也逐步积累起雄厚的金融资源。

早在2003年之前,北京就已经喊出打造金融中心的口号。但彼时,总部原本在北京的一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迁往了同时正在打造金融中心的上海。

200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利用首都财政金融等经济决策和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发挥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的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各类金融、服务贸易机构来京投资发展。

随后,北京市相继成立了北京金融顾问团、组建北京金融街商会、举办京港金融合作论坛等活动,目的旨在提升北京金融实力。

“现在北京东边的CBD就是从改革开放时兴起的,由早年进驻的外资机构和一些大型民营机构组成。”赵维久认为,虽然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定位更深入人心,但作为首都,北京的经济职能不应该“瘸腿”。

2007年10月,北京市发改委《关于对金融街区域拓展和发展功能完善的意见》经市长办公会原则通过,同意拓展核心区范围,以原金融街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为基础,向东(太平桥大街以东)拓展0.59平方公里,向西(至南礼士路)拓展0.53平方公里,向南(长安街路南沿线)拓展0.29平方公里,合计拓展1.41平方公里,拓展后的金融街占地面积达到2.59平方公里(大约是对标伦敦金融城的占地面积)。根据拓展建设规划,北京金融街的新增建筑面积约200多万平方米。

如今,北京金融街区域内楼宇面积已达到700多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办公面积达到75%以上。在这一区域范围内,集聚了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大型商业银行、保险集团、券商、基金以及重要市场机构为代表的1800多家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总部,涉及全国90%的信贷资金。

《中国新闻周刊》从北京金融街服务局获悉,截至2017年底,金融街区域内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800余家,资产总规模达到99.5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总规模的近40%。同时,西城区拥有境内上市企业34家,境外上市企业25家,上市企业总值超过8万亿元,整体企业资产总额超过97万亿元。全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均在金融街发展。

由此,金融街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基本确立了在国内的中心地位。可以说,在这条全长1700多米的大街上,每走几步就有一家金融机构。截至2016年底,北京金融街拥有整个中国接近一半的金融资产,更是用2%的占地,贡献了西城区83.4%的税收。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