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票房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2019-01-09 09:39:4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百姓对优秀影视作品需求越来越高,票房造假者终将被影迷和市场抛弃,也会影响我国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正在上映的国产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被指恶意刷票房,这部打出“一吻跨年”营销牌的文艺片首日预售票房高达1.59亿元,超过了《速度与激情8》等好莱坞商业大片,首日票房达到2.63亿元。然而,其宣称的票房数据与实际表现却反差较大,引来了一片质疑声。首映当天很多观众在网上留下差评,某平台评论区里,网友调侃自己看电影时睡着了,不少网友称提前退场,还有一部分网友称强迫自己看完。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8年12月31日,《地球最后的夜晚》大盘退票人次为31.9万,大盘退票率为4.4%,远高于同档期影片《来电狂想》1.2%和《海王》1.0%的大盘退票率。

刷票房是指片方为了增加票房,故意造假,营造出影片火爆的假象。很多观众会抱着从众心态走进电影院一探究竟,无论最终影片质量如何,只要有人买票,片方就赢了。近年来,我国影视票房数据造假事件屡见不鲜。2016年,《叶问3》被监管部门查出3200万元虚假票房;2015年创造票房纪录的《捉妖记》,更是因为数据造假,导致国外权威票房网站宣布不再提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数据,因其缺失“一致和准确”的数据来源。

一直以来,相关部门都在打击虚假票房。2017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根据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可以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不同,对其采取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措施。

然而,在利益驱使下,还是会有制片方想方设法用一些旁门左道、虚假营销、票房注水等方式欺骗观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精神产品也是商品,也适用市场规律、包括供需规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商品服务也包括影视作品。消费者应当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如果有院线、网站平台造假,故意刷数据、票房注水,就构成了欺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优秀影视作品需求越来越高。来自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观影人次达到16.2亿,电影市场受众群体庞大。在这样火爆的市场环境下,好的作品不愁不叫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片方来说最重要的是作品质量,要用好电影树立好口碑,用好故事吸引观众,票房造假者终将被影迷、市场抛弃,也会影响我国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